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接過歷史接力棒 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

鼓樓區寧海路街道頤和路社區,庭院錯落、風景宜人,這里是一處以民國建筑群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許多共和國老將軍曾在此居住。在革命烽火中,老將軍們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在和年代里,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勇于擔當、鞠躬盡瘁。離休后,他們仍然活躍于社區的各個領域,通過言傳身教,讓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薪火相傳,并為建設更加美好和諧的社區發揮積極作用。

6月7日上午,“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追尋紅色足跡·南京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行動”第二十七站來到頤和路社區將軍館。鼓樓區寧海路街道黨政辦黨支部和天津新村社區黨委的20多名黨員來此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深入了解并弘揚“將軍文化”,感受信仰力量、積聚前行動力。

直擊:63位將軍偉岸風采激動人心

為傳承和弘揚革命優良傳統,深入了解共和國將領們在革命斗爭和保衛祖國中為新中國做出的巨大貢獻,鼓樓區在2009年9月29日建成頤和路社區將軍館,向守志將軍親筆題寫了館名,是全國首個社區將軍館。2016年4月23日,頤和路社區將軍館異地擴建至寧海路54號。

展館分為序廳、沙場雄威、將軍晚年生活三部分。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老將軍們年輕時在戰場上的歷史照片、珍貴文物,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互動技術,充分了解老將軍們的偉岸風采。

走進序廳,人們看見一座將軍群雕,將軍墻上掛有63位將軍照片。在沙場雄威展區,分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和時期5個部分,展示將軍們的軍旅生涯。

一組四格畫講述了在長征途中,翻雪山、過草地的艱難時刻,擔任連收容隊負責人的向守志將軍,曾用一根竹竿成功救援了十幾名紅軍戰士的故事。一根普通的竹竿,是紅軍戰士們堅強不屈、團結友愛的象征。

將軍館還展示了一些老將軍抗美援朝的戰斗經歷。比如王子波、向守志、劉西元、杜、張玉華、張純清、張祖諒、張鵬展、林有聲、鐘發聲、傅奎清、甄申等,在朝鮮戰場,他們舍生忘死,用鮮血和生命打出了國威軍威,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在“將軍晚年生活”展區,展示了離休后將軍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將軍們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情系社區百姓。張玉華將軍每年都要給社區的困難戶送米送油,2007年,他被評為南京市第一批“慈善之星”。

頤和路社區將軍館先后被授予“南京市基層國防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基地”“江蘇省雙擁示范基地”“江蘇省青少年實踐教育基地”等。

傳承:接過歷史接力棒為群眾辦實事

老將軍們戎馬一生、功勛卓越,他們所傳遞的紅色精神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黨員。在寧海路街道天津新村社區,黨員們繼承了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用理想與信念譜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今年77歲的王群烈是“銀齡先鋒”中的一員。他介紹,這支隊伍在正式成立以前就已經默默為社區工作了二十年。成員中,年齡最大的90多歲,年齡最小的也有50多歲,有參加過革命的老黨員,也有榮獲國家和省市勞模的老工人……

“二十多年來,我們每年都踏踏實實地做好三件事。”王群烈介紹,“首先是在社區開展巡邏,無論刮風下雨、風吹日曬,我們的巡邏都雷打不動;第二件事就是定期慰問困難群體,每逢佳節我們都到轄區內的環衛工人、殘疾人群的家中,自發籌款為他們帶去節日問候。”他介紹,第三件事是每月舉辦一次黨日活動,組織黨員們一起學黨史、學政策,講紅色故事、談愛國精神。

今年,“銀齡先鋒”們還收集社情民意,通過整合資源為天津新村小區廣場的露天長廊加蓋了玻璃頂篷,讓昔日的風雨長廊變身居民專屬的休閑天地。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