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搜尋關于吳祖太的資料,秦晨凱(右一)采訪修渠老英雄。記者供圖
(資料圖)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朋沖
紅旗渠留給世人的印象往往是群像:10萬人,10年奮戰,硬是在太行山中修出一條“人工天河”。但宏大敘事的背后,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一段段歷盡悲歡、蕩氣回腸的故事。
其中就包括紅旗渠英雄紀念碑上鐫刻的第一個名字——吳祖太,他被視為紅旗渠首張藍圖的繪制者、工程技術的奠基者。吳祖太犧牲時年僅27歲,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
從2013年到2023年,同樣是10年,河南一位“90后”一直在努力把吳祖太的事跡寫成一本傳記,“這是對英雄的告慰,是對紅旗渠精神的傳承”。
被年輕英雄的故事深深打動
今年29歲的秦晨凱自小在林州長大,他的爺爺就是紅旗渠的修建者之一。秦晨凱小時候常聽到紅旗渠建設的故事。2013年,上大學后的第一個暑假,他在林州古玩市場發現了大批修建紅旗渠時的資料,素來對歷史很感興趣的他,深深地被吸引了。此后他經常往古玩舊貨市場跑,陸續又認識了不少當年參與修建紅旗渠的老英雄。
在他們的講述里,吳祖太這個名字經常被提到。
紅旗渠“山碑”上鐫刻著81位英雄的名字,其中排第一位的便是吳祖太,他被稱為“紅旗渠犧牲第一人”。“大家對吳祖太都非常懷念,他對紅旗渠工程的影響非常大。”秦晨凱說。
紅旗渠總干渠勘測選線工作是吳祖太和他的同事們完成的,當時他負責設計工作。之后,吳祖太帶著同事攀登了數百座高山,跑遍了100多公里的濁漳河,完成了紅旗渠工程第一份設計藍圖。我們后來熟悉的紅旗渠渠源、渠首攔河壩、青年洞、空心壩、分水閘等關鍵工程,都是吳祖太主持設計的。
1960年3月28日,吳祖太為改進王家莊安全洞設計方案,冒險察看洞口險情時遭遇洞頂坍塌,犧牲在了紅旗渠建設一線,年僅27歲。
令人痛惜的是,在此一年前,吳祖太的妻子因為救一名過火車道遇險的學生而犧牲,那時他們剛結婚3個多月。
漸漸地,秦晨凱對這位年輕的英雄產生了好奇:他背后還有多少沒有挖掘的故事?在查詢資料時他還注意到,許多現存的資料往往銜接不上,甚至有相悖之處。
最終,秦晨凱萌生了一個念頭,給吳祖太寫傳記,“把脈絡還原,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對英雄的告慰”。
紅旗渠沿線村鎮他幾乎走遍
秦晨凱先是從《紅旗渠志》中去扒拉,遍尋當年的修渠親歷者,特別是同吳祖太有過接觸的老人們。吳祖太出生、上學、參加工作后的一個個軌跡,規劃建設紅旗渠時曾到過的一個個地方,他一處一處地搜尋,用腳步一一丈量,一點一點地拼接、還原當時情狀。
他前往吳祖太的老家原陽縣白廟村,村民對這位同鄉并沒有多少認識,不過他從吳祖太的外甥楊根成那里,得知了吳祖太妻子薄慧貞的老家地址,趕赴那里見到了薄慧貞的哥哥薄慧善。雖然吳祖太犧牲多年,他們依然保存著吳祖太夫妻的訂婚照片以及吳祖太的畢業證、工作證件等。
后來他又輾轉得知吳祖太曾寫過一篇個人傳記,內容數千字,可以對前期收集到的內容進行校正。
吳祖太上學時的檔案,當年老師留下的寥寥記載,生前好友、修渠時經常交流探討的技術人員李天德,參與搶救吳祖太的醫護人員李青蘭……隨著尋訪的深入,吳祖太的生平越來越清晰了。
秦晨凱算了算,幾年里,他開車跑了13萬公里,渠道沿線、親歷者的資料收集了2000多份。2020年,他正式執筆撰寫傳記。
起初是興趣
后來當成事業
紅旗渠修建歷時10年。寫吳祖太的傳記,從籌備到基本完工,也用了10年。
很多人問,一件事堅持這么多年,動力是什么?
秦晨凱說,起初是興趣,之后是真正當成一份事業,再后來就是堅持了。回憶這些年,他偶爾感覺孤獨:“自己幾乎把業余時間都花在了這件事上,經常在山里面一住很多天,就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
這個過程甚至帶有很多不確定性。他描述,“就像一頭牛在拉車爬坡,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樣的坡”。
當然,他也收獲了很多很多。
吳祖太犧牲時,老家白廟村村民對他的印象很模糊,而今隨著吳祖太被越來越多人熟悉,家鄉人為此自豪,說“我們這兒出了一位英雄人物”。
“這也是再學習再教育的過程。”秦晨凱說。比如,有老人講述修渠現場吃飯條件,“早晨糠,中午湯,晚上稀飯照月亮”;講述工地住宿條件艱苦,“天當被,地當床,虎口崖中度時光”;還有“神仙鋪”,指的是山腰險峻,夜晚收工時住在這兒,“這是神仙都到不了的地方,我們比神仙還強”。凡此種種,很感染人。
目前,吳祖太的傳記已經寫了15萬字,秦晨凱正和河南一家知名出版社洽談出版事宜。
對于吳祖太,秦晨凱有一種很強的認同感,“他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能來到深山里,將所學發揮到極致,腳踏實地地做出一番事業,值得現在的大學生學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