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眼鏡兒的”還能成為“大工匠”?鄭州驗光師把小鏡片做成“大視界”
辦企業、做培訓還會搞科研他可不只是個“配眼鏡兒的”
郭強在進行理論研究
(資料圖片)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徐玉濤/文 李騁宇 冉昊/圖
驗光,看似簡單的工作,背后所需的技能卻不簡單。作為眼鏡驗光(定配)高級技師、鄭州大工匠的郭強,用24年的時間,理論與實踐并行,打磨一顆深耕眼視光行業的“匠心”;他開啟師帶徒技能傳授,培養了1萬名眼視光工作者。他立志要讓培訓學校覆蓋全國,讓更多的人掌握規范的驗光流程和技術。
入行24年,成功的“店老板”做起了培訓
國家眼鏡驗光(定配)高級技師、鄭州大工匠、鄭州市第四屆職業技能競賽眼鏡定配大賽專家組組長……擁有這些頭銜的郭強1982年出生,卻與眼鏡行業打了24年的交道。“我出生在眼科醫學世家,家里很多人都是眼科醫生,從小耳濡目染的就知道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1998年,年僅16歲的郭強開始專門學習眼視光技術。在很多人眼里,郭強從事的就是“配眼鏡兒的”工作,但其實這是誤解。據郭強介紹,配眼鏡只是最表面的事情,背后是對視光學的研究操作,比如根據光學、醫學、生物學等學科,對人眼球的緊張能力、放松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最終給出解決方案。“來配眼鏡的顧客,不單讓他們能看清,更要關心他們視力質量好不好,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驗光師。”很快,他便開了第一家“眼鏡店”。懂技術,又有經商頭腦的他,迅速在行業中站穩腳。
隨著入行時間增長,郭強的眼視光學相關產業也越做越強,2012年前后,他創辦的企業甚至一度達到了上市的條件。但是長時間的從業經歷,讓郭強清楚地認識到,“很多人學習驗光,三天學習,五天開店,他們其實沒有掌握規范的驗光技術,更多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大眾的眼健康。”為了改變這種現狀,2013年郭強選擇從北京回到鄭州,從事眼視光教育工作,旨在讓更多的人能掌握規范的驗光流程和技術。
郭強教授的學員,并非以往的市面上的“速成班”,學習需要一定的周期。除了精準的驗光流程、鏡片加工打磨技術等知識,學員還會系統學習眼睛的結構、光的基本性質、眼鏡光學原理等。如今,郭強已累計教授了1萬多名學員,有不少徒弟已經成為二級技師,在各種技能競賽中獲獎,并取得考評員資格。
憑借在行業中的沉淀,郭強用自己的所學制定了相關的標準,規范了行業的現狀。鄭州市職業技能競賽領導小組辦公室,邀請郭強為眼鏡定配工和眼鏡驗光員兩項競賽編寫競賽規程,而他也成為鄭州市第四屆眼視光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專家組組長。
搞科研他是認真的,還要沖擊“國際領先”
與一般的“老板”不同,郭強游走于商業與教學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對眼視光科學的理論研究。
在他看來,每個人在不同年齡段,眼球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那么驗光方法也應不同。關注個體的差異性才能提供更合適的“眼鏡”。經過數年的研究,郭強針對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斜弱視等群體提出了一套“精準化數字驗光技術體系”。
“以青少年驗光為例,要對假性近視進行鑒別,精確真性近視度數。檢測兒童青少年的調節、集合能力,綜合視功能檢查和分析。然后根據眼鏡的佩戴場景和習慣制定科學的功能型眼鏡,實現舒適用眼。”郭強介紹,這套體系在科技成果鑒定中已經被評為“國內領先”,目前正在沖擊“國際領先”。
數年間,他獲批發明專利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十三項、視覺訓練著作權八項,編纂眼鏡驗光、眼鏡定配教材三部。在郭強的學校走廊,很難不被滿滿一墻的證書所吸引,這些都是和眼視光相關的專利與榮譽,是他刻苦鉆研技術的最好見證。
他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據他介紹,專業的眼鏡驗光師,基本員工薪資能達到5000元左右,技師級別薪資月入過萬也不是問題。目前行業內較為緊缺,需求量較大。
目前郭強已經成功帶動2000人創業,扶持12000人就業。他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在全國31個省份都設立一個分校。他說:“希望用我們專業化、高科技的水平,更好地為全國人民清晰健康視覺保駕護航!”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