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河網訊 花生熟、碩果香,豐收季節陣陣忙。9月19日,在信陽市平橋區長臺關鄉的田間地頭,農戶將花生苗連根拔起,一串串、一粒粒飽滿的花生破土而出,伴著泥土的清香,映襯出農民豐收的喜悅。
盧崗村下樓組的余世伍今年種了八十畝的麥茬花生,花生地里,一家人正忙活著,一小步、一鋤頭仔細挖著,滿臉是汗的余世伍抓住一棵花生,用力一拽,快速甩掉上面的泥土,一顆顆花生果實即從地里露出身影。余世伍的愛人陳霞捧起剛剛刨出的鮮花生,豐收的喜悅全都寫在臉上,她說:“今年花生比去年收成好多了,這一畝能收將近500斤,顏色也漂亮、籽粒飽滿、口感好。”說話間,陳霞就算起了賬:“花生毛果最低能賣個3.5元,精選果能賣到4元以上,一畝地少說能掙一兩千塊錢。我們家還種了200多畝的水稻,已經收完了,掙了得有20來萬元,一年比一年有奔頭。”
傳統的人工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連年的增收增產,為此余世伍家還購進了收割機等自動化設備,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生產效率。
談起豐收,盧南組的張連勝也難掩心中的喜悅:“今年我家種的花生也是大豐收,20畝花生,畝產都在400斤以上,產量能有8000多斤,對比往年增收不少,我對今年的收成還是比較滿意的。”
和張連勝一樣,村民們從田里采摘新鮮的花生以后,就地進行簡單的去泥和篩選,就直接運到集市販賣;還有的村民將花生進行晾曬、裝袋,賣給進村子收花生的中間商。
長臺關鄉一直有種植花生的傳統,近年來,該鄉圍繞助推鄉村振興,依托本土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擴大花生等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引導農民建立家庭農場,依靠典型引領,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生產經營。
為助推農業穩產增收、特色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的具體實踐,切實為群眾辦實事,長臺關鄉為農戶免費發放花生種、肥料等物資,推廣起壟、播種、收獲等機械化生產技術,邀請農技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花生種植管理、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長臺關鄉工作人員盧向陽介紹說:“長臺關鄉花生種植總面積在1.8萬畝左右,畝產能達近500斤,建有花生選果廠12家,深加工企業1家。花生銷售的高峰期在每年10月份,屆時,全鄉每天花生成交量能達100噸,能有效帶動當地和周邊群眾增收致富。”(朱美惠劉妍 米潔/文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