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關注 > 正文

今日報丨黃河安瀾丨數說三門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這些數據蘊藏大亮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楊雪情

講述時代故事、回答發展課題、反映滄桑巨變,9月14日上午,“黃河安瀾”網上主題宣傳活動三門峽分會場啟動儀式舉行。

三門峽是河南的“西大門”,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的建設而興起。近年來,作為黃河入豫第一市,三門峽市搶抓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先后建成黃河流域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樣板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主要生態指標居于全省“第一方陣”,生態保護走在全國前列,是河南省貫徹落實黃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樣本。

14日當天,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隨“黃河安瀾”媒體采訪團三門峽分隊一起,來到了位于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所在地,據悉,該項目共涉及大安、穴子倉村等9個村。

三門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有何亮點?取得了哪些成效?讓我們一起通過三組數據來進行了解。

首先是美化生活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在高廟鄉大安村、穴子倉村實施了綠化工程、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共綠化面積3500余畝,種植苗木50余萬株,完成礦山生態修復1萬余畝,礦區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美化了村莊,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高標準建成淤地壩1座,谷坊8座,水窖10座,區域年蓄水量增加8.34萬立方米,林草覆蓋率增加14.6%,保土量增加0.99萬噸,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讓荒山變良田。

其次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群眾“滿意度”。加強路網建設,新建道路12.6公里,改造提升公路4公里,并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等,解決了2個行政村、10個村民組群眾的出行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厘米”,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實施水源建設,鋪設各類管道1.73萬米,新建蓄水池10座,解決沿途會興馬坡、東坡以及高廟鄉砥柱社區、小安、大安、穴子倉等1.5萬群眾安全飲水問題,保障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2萬余畝耕地的抗旱應急用水問題。建設文化活動集散平臺10余處,為游客行人提供獨特的丘陵梯田地域旅行體驗,年帶動游客10萬余人次。

最后是加快發展產業,鼓足群眾“錢袋子”。項目實施以來,流轉高廟鄉群眾土地20000余畝,600余戶群眾獲取土地流轉金1500余萬,就近吸納周邊1200余名群眾務工,務工收益達1500余萬元。建設萬畝生態梯田,發展萬畝藥木園和中藥制劑研發質控中心以及中藥材科研科普基地,建成后將帶動高廟鄉中藥材產業發展。實施民宿、農家樂、角古東商業街、文旅等項目,為高廟鄉文旅和三產發展注入了動力活力,成為市區群眾休閑觀光、全域旅游的“后花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綜合治理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