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河網訊 “王師傅,我的表最近走得不準,你給瞅瞅是咋回事。”“好嘞,我看看。”“你這個是零件老化,沒什么大礙,我等會給表換個零件就行。”近日,在禹州鳩山鎮老街上的一家修表鋪子,“修表匠”王占青正忙著手里的活,只見他把修理工具一字排開,然后打開手表后蓋,用鑷子鑷出一個個細小的零件放在桌面上,排除掉故障,更換損壞的零件,然后再用鑷子一個個放回去,整個過程動作熟練,一氣呵成。
王占青是鳩山鎮焦家莊人,生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手表、縫紉機、單車被稱為百姓生活高檔奢侈的“三大件”。手表,是百姓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技藝高超的修表師也因此風光無限。“我從1983年開始干這一行,這一干三四十年了,當初學這個還是在集市上看到老修表匠在干,自己感興趣,就開始自學。”今年69歲的王占青出身普通農民家庭,從自學開始,后來又當修表學徒,韶華漸逝,兩鬢白發記錄了過往歲月里王占青對修表行當的熱愛,這條沉默枯燥的修表之路他一走就是近40年,一方小桌上各式手表琳瑯滿目,沖子、榔頭、鑷子......繁雜的工具令人眼花繚亂,許多都是陪伴王師傅“征戰”了幾十年的“老伙伴”。
王師傅的這家修表鋪子幾經輾轉,從鬧市區搬到老街,從三四平方米的小鋪到如今的兩間店面。在不少同行“收山”時,他仍堅守在修表案桌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方寸間做著世上最細致的活計,記錄流逝的歲月。
修表是個精細活,時常在桌前一坐就是一天,修理全在小小表盤中。從事修表這個行當后,王占青摸索表盤原理,旁觀老師傅組裝零部件,全身心地投入到鐘表世界里,靜下心來琢磨、研究,在摸索中慢慢積累了豐富的修表經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占青修表技藝高超,不論是幾十元的平價鐘表,還是幾十萬元的名表,他都會想方設法修理好,不讓顧客一趟趟地來回跑,不多花一分冤枉錢。
“修表師除了工作要細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現在,找我修表的顧客近的有鄰鄉的,遠的有從鄭州、許昌過來的,也有慕名而來的外省顧客。”談起修表收益的問題,王師傅說:“這個行業現在市場不大,收益一般,原來鎮上有六七個人在干。如今只有我這一家店了,愿意傳承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耐得住性子守得住艱苦是這門老手藝的基本功。”
由于常年伏案修理、用放大鏡,王占青患上了職業病——頸椎疼痛、視力下降。然而對于這些病痛他都一笑置之,不愿放下自己的手藝。“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免費教,這個老手藝不應該被遺忘,我的眼睛一天能看見,我就會一直修下去,也期待更多年輕人來學習傳承修表技藝!”王占青說。(徐嘉/文圖)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雕刻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