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8%,即使是在疫情沖擊下,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超過60%。擴大內需的“主引擎”、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消費這個稱號越來越名副其實。當雙循環的大格局日漸成型,買和賣都有了新的面貌。從個性化定制到沉浸式體驗,從數字賦能到綠色環保,消費者在追捧,企業在發力,政策在完善。如歐萊雅北亞區總裁及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所言,“雙循環是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帶到中國來,也把中國的好東西帶到世界各個地方”。
馬玉霞(前右二)已連續第4次參加進博會,她的秘魯“小羊駝”已在全國多城市落地。
64.8%以外的想象空間
當前我國正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變,那么中國消費市場還有多大的想象空間?對于這個問題,今年進博會期間,在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消費新趨勢”上,與會嘉賓們用數據和事實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
“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8%,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指出。
在(中國)消費經濟學會會長、成都市社科聯名譽主席楊繼瑞看來,這個數字還可以繼續發展,“因為我國的最終消費率至今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77%,我們還有超過14億人口、超過4億的中產階級群體,而且隨著我們推進共同富裕,這個比例還會上升”。
規模廣、空間大,消費市場的潛力之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建設也應運而生。7月19日,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正式獲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對于何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寶祥談了自己的理解,從外部環境來看,需要有足夠的條件,如國家政策的支持、城市的消費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的發展,保證供求兩端都有更為便利的方式來實現買賣。
杜寶祥提到了一個詞:先進性。在他看來,國際消費中心的先進性需要非常清晰,擁有多家首店、多款首發產品,可以成為全球市場的風向標等;另外在供應鏈方面,也要具備業態的豐富,匯聚諸多全球知名品牌。
進博會食品及農產品展區,展示著來自全球的優質農產品和各種特色美食。
先種草,后體驗,再消費
市場潛力顯而易見,助推政策也已經在路上了,但對于企業而言,要想搭乘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和中國雙循環發展的列車,仍然需要作出不小的努力。比如費博瑞在論壇上提到,“疫情之后,很多消費者回到線下,但是對線下卻也有了新的期待”。
于是,在今年上海“五五購物節”期間,巴黎歐萊雅全球首家旗艦店在南京路步行街揭幕。騎上單車去巴黎,是歐萊雅在這家店里的特殊安排,通過虛擬技術打造沉浸式的娛樂零售。除了單車“旅游”,歐萊雅還在這家旗艦店中為用戶提供美容知識和產品回收兌換積分活動,把教育、服務、娛樂互相結合。
娛樂零售,在費博瑞看來,這正是線下旗艦店的發展方向。社交分享平臺小紅書的創始人瞿芳也看到了這樣的趨勢,“體驗是消費的第一步,種草是體驗的第一步”。她提到,現在其實已經有不少品牌愿意開放試衣間,歡迎小紅書的博主和一些消費者前往進行穿搭分享。
瞿芳進一步表示,隨著大家對消費體驗的重視,不只是穿搭種草,非常多的場景在涌現,比如去年民宿經濟,這背后其實就是體驗經濟,除了旅游,民宿本身成了一種重要的消費體驗;另外在今年國慶期間,露營在小紅書上的搜索量漲了400%,而露營經濟也是親近自然的沉浸式場景,是為體驗而生的沉浸式消費。
線上直播、種草體驗等這些新消費趨勢的興起,需要技術作為強有力的支撐。比如歐萊雅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足不出戶游巴黎,再比如YSL唇膏的個性化定制。費博瑞認為,創新技術才能彌合線上和線下的鴻溝,可以從線上導流到線下,也可以從線下吸引到線上,直播和個性化定制就是這樣,“技術是在消費者的理想產品和現實生產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參展者圍觀花王純植物染發劑新品 。
新消費風潮,挑戰與機遇并存
“我們看到了一代新的年輕消費群體和消費市場的興起,這種變化風潮是不可逆的。”對于當今的各種消費新趨勢,瞿芳這樣表示。
在這種風潮下,消費的對象和意愿都會有所改變,費博瑞就談到,現在的消費者有時需要的是超出消費本身的內容,比如情感上的體驗,滿足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一種品質消費。他提到,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這種趨勢會更明顯,要把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帶到中國來,也把中國的好東西帶到世界各個地方。
對癥才能下藥。在真切感受到這種變化之后,企業也作出了自己的行動。在LVMH集團總經理貝羅尼看來,正經歷著中國市場變化的LVMH需要從三個方面去入手,首先是要理解中國消費者的多樣性,并與他們建立聯系,現在的消費風潮由年輕人推動,挑戰與機遇并存;同時,在數字化進展上,既要適應奢侈品的特點,也要適應中國數字化的特性,調整傳統的門店體驗;另外,還涉及到重新構建產品供應鏈,比如打造高度自動化的倉庫。
順勢而為,這是企業們當下的策略,也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認為挖掘消費潛力的重要方式。王微坦言,現在市場最大的差距和短板是供給方面,需要引領市場主體和企業創造新供給。回歸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王微表示,這也是適應消費新趨勢的重要抓手,因為這些城市未來是風向標,是標桿,是引領中國老百姓消費升級的最重要的場景,因此從供給方面要尊重創新和開放,并形成區域帶動作用。(記者湯藝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