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從廣州市衛健委了解到,在經歷一周多的高位平臺期后,12月23日以來,全市發熱門診就診患者人數開始從高位回落,單日就診量從高峰期的五六萬人次下降至1.9萬人次。
(相關資料圖)
據研判,廣州市本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已經達峰,預計在2023年春節前本次疫情將進入流行尾期。
近期以來,新冠感染救治情況備受關注
門急診是迎接患者的第一防線
而重癥救治則是守護生命的最后防線
2022年的最后一天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兵分數路
實地探訪廣州地區多家醫院的
門急診、發熱門診和重癥救治科
現場直擊無分晝夜的醫治現場。
14歲少年從重癥心肌炎逃生
12月31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兒科普通病房里,14歲少年小樂(化名)安安靜靜地等著醫生來查房,此前剛度過六天危重期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是3年前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省醫遇到的第一例疑似新冠感染且嚴重心肌炎的兒科病例。
“14歲,反復發熱5天,伴腹痛、嘔吐4天,且有嚴重心電圖異常!”12月24日晚上10點半,省醫心兒科主任王樹水接到的這通緊急電話,來自兒科急診心兒科值班醫院孫凌,了解到孩子父母近日感染新冠后,臨床經驗豐富的王樹水意識到了危急:病情正是病毒感染后嚴重心肌炎的臨床表現!
一場生命拯救隨即展開,小樂被送進兒科重癥監護室搶救。
22時20分,小樂復查新冠病毒抗原為陽性,伴隨著緊急吸氧、心電血壓監護、建立靜脈通道,轉入新冠陽性重癥病房,此時床邊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小樂已經左右心室、心房明顯擴大,心包積液、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左室射血分數只有33%!床邊多學科會診,根據病史體征及檢查結果,明確了重癥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衰竭診斷。
幸運的是,經過專家們藥物為主的積極治療與監護,足足6天,小樂終于脫離隨時死亡的風險,從重癥病房轉出,做進一步治療。
門急診量在回落 重癥救治正臨考
小樂的病例,
正好發生在廣州地區醫院門急診、
發熱門診患者量回落,
而重癥救治需求增長的時間段。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從市內多家醫療機構了解到,最近一周,一些三甲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熱門診量和近期最高峰相比,都出現回落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醫院都提出,發熱門診就診患者中,年齡較大、癥狀偏重者的比例有所上升,可能原因與老年人群、高風險人群外出活動較少、感染高峰相對滯后的原因有關。
門急診、發熱門診是發現重癥患者的第一道“關口”,近日多家醫院發現,在患者就診高峰漸漸回落的同時,正面臨著另一道難關——重癥患者救治,守護生命。
急診醫生蔡佳駒透露,他所在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排班“四班倒”,這幾天每個班都平均要進行10例左右的急診搶救,日均收治40-50例患者到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重癥醫學科或各個新冠感染救治小組。
因重癥救治病床持續滿員,廣州地區醫院紛紛創新救治機制,為急危重癥患者救治 “兜底”。
剛從醫護減員里緩一口氣的多家醫院,部分醫護人員帶病在崗,增援醫護負責非重癥急診患者的診治,釋放急診科醫生力量負責急診重癥患者的救治。
門急診直擊
多家醫院發熱門診量有所回落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發熱門診量從12月15日開始攀升,最高峰時期珠江新城、兒童醫院兩個院區1700人,24日起已經開始回落,中心兒內科主任李淑華介紹:“到了12月28日,兩個院區發熱門診單日接診量800人,也就是最高峰的不到一半。”
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發熱門診接診量經歷就診高峰后逐漸回落,其中番禺院區目前降到每日兩三百人次,各科室診療有序進行。
南方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市內三甲綜合醫院等,近日同樣觀察到類似的就診量回落情況。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彭劼介紹,最高峰期線下發熱門診單日接診量超過1300例,現在大概每天600多個發熱病人就診,而線上發熱門診量也下來了。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務科科長、急診科副主任余濤表示,該院發熱門診高峰已過,但急診在21日達峰后至今仍在高位運行,急診每日接診量逐步攀升至月初的數倍,該院兩個院區的急診科總日接診量接近600人,急診收治量目前保持70-80人/天。
“(發熱患者的量)這幾天似乎看到了下降趨勢。”來自基層的越秀區大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賴國彬醫生也表示。
醫務人員逐漸返崗
發熱患者就診高峰期間
市內各醫療機構通過科學分流、
改造擴容發熱門診場地、
增派發熱門診出診醫生等方式應對。
但由于不少醫務人員也在期間感染,
兩個因素疊加,讓醫療機構一度面臨極大的壓力。
12月19日晚上10點,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天河院區產科副主任醫生趙莉娜完成當晚的第3臺陽性產婦剖宮產手術,走出手術室的她筋疲力盡,沒有力氣走回辦公室,只得就地坐下,短暫休息補充體力。當天白天,趙莉娜已在門診看診一天。彼時,她是該院天河院區產科唯一未感染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已連續多日堅守臨床一線。
實際上,趙莉娜所面臨的工作節奏是當時大多數醫護的縮影。不少醫療機構都表示,正逐步渡過最缺人手的時段。
“我從這個月7號開始,一個人‘承包’了咨詢、掛號、就診、取藥、收費等多個崗位。”賴國彬醫生說,由于一直未被感染,自己“一人多崗”堅持了一段時間,直到本周一、一批“陽康”的同事陸續返崗,情況才有所緩解。
“本周起,醫務人員病愈返崗率達到70%,經過適當的休息后,大家堅守在崗位上,情況逐步好轉。”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管醫療的副院長姚和瑞介紹說。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也表示,隨著人員逐步回歸崗位,增援急診的人數也將不斷增加。
就診患者高齡癥狀偏重比例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受訪醫院都告訴記者,在近日就診的發熱患者中,明顯觀察到高齡患者的比例正在上升,且臨床癥狀整體來說也比前期的就診者偏重。
“很多頭暈、乏力、胸悶、氣喘、氣促的,支氣管炎、肺炎增加,需要用到激素類藥物的比例也上升了。”賴國彬說。
市一醫院發熱門診目前每天接診量降到了200人次~300人次之間,年齡在60歲以上者占了30%左右,80歲以上占比11%左右,而且高齡患者的比例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急診科主任唐柚青看來,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醫院急診工作重心從防控感染轉移到醫療救治。他表示,這段時間,急診就診者中1/3都是60歲以上老人,80歲以上老人占14%,大部分都合并基礎病的急性加重。
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重癥約占急診收治人數的三成到四成。“目前急診收治的病人中,重癥約占三成到四成,其中要上呼吸機的危重癥病人約占4%-10%。”該院醫務科科長、急診科副主任余濤表示,兩個院區急診科接診的多為感染了新冠病毒且患有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其中老年人就診人數是往年的3-5倍。
據分析,經過前期的科普引導,目前許多輕癥患者都采取居家自我照護的方式;另一方面,重癥和感染高峰相比有滯后,外出活動較少的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的感染高峰或和青壯年相比有所延遲,因此造成早期年輕感染者多、癥狀較輕,近日老年感染者增加、癥狀較重的情況。
重癥救治直擊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逸仙重癥醫療突擊隊”迎戰
“廣州新冠疫情高峰期已經到來,且平臺期會持續兩到三周!”12月3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如是說。
該院原有90多個重癥監護床位,目前已可擴充到180個重癥床位。“目前醫院重癥床位使用已經達到80%。這次增設的重癥六區和七區位于南院區博愛樓后座,前天北院區嶺南樓16樓也騰空一層樓設置為重癥八區,這三個病區總共增設了90張重癥監護床位。”主管醫療的副院長姚和瑞表示。
一下子ICU床位翻倍,醫護人手能跟得上嗎?宋爾衛院士介紹,來自醫院各科室的100位年齡在45歲以下的醫生組成“逸仙重癥醫療突擊隊”,充實到醫院新增設的重癥六、七、八區,投入ICU專業培訓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醫院3個綜合ICU和7個專科ICU,原有400多人的第一梯隊ICU醫療力量,現正招募300人組成第二梯隊,成為救治的新鮮力量。
另一方面,該院獲得廣州市衛健委和兄弟單位的支持,籌集到一批生命支持類、急救類設備,確保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成立26個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組
“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我們要為急危重癥患者救治‘兜底’!”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田軍章告訴記者,醫院以各臨床科室為單位,成立了26個老年感染者救治小組,全力做好老年重癥患者的收治、救治工作。
在省二醫,近日明顯發現急危重癥患者就醫需求增大,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老人急診就醫時大部分都合并基礎病的急性加重。
進行最新部署后,最顯著的變化是實行了“一科一救治組”的創新機制。打通發熱門診、急診、住院部的收治通道,按照臨床預警指標,將急危重癥患者分類救治到各臨床救治小組,每天早上騰空急診病房,為后一天收治做好準備,目前各小組已陸續接收急危重癥患者。
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進行危重細分,采取“一人一策”開展精準救治。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主任、主任醫師孫瑞琳表示:“目前,科室病房60張床位已經全部收滿,80%為老年人,我們按照危重癥、重癥、次重癥分類救治,同時積極防治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發癥。”
多家醫院反饋收治資源充足
記者在現場探訪中發現
廣州地區多家醫院反饋:
面對急重癥救治高峰
通過擴容增配等措施
將可提供較為充足的收治資源。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增城院區被指定為新冠患兒的市級定點收治醫院,據悉,該院增城院區的體量是原來3個院區總合的兩倍,應對的醫療資源充足。目前開設了7個病區、收治300多個患兒,部分較重的患兒多數為有基礎病的孩子。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設置新冠感染兒童病房。對院內兒童ICU資源進行整合,成立院內兒童重癥救治專家組;針對孕產婦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增多的情況,省婦幼專門開辟隔離病區50張床位收治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孕婦,并抽調全院婦產科醫生支援,保證救治力量。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目前重癥治療資源高位運轉,綜合ICU床位數由31張增為81張,正持續改造腎外科、呼吸科床位。此外,擴通發熱門診收入院渠道,危重癥患者可轉入專科重癥床位或急診重癥床位收治。醫院組建“危重患者統籌收治群”,成立多學科搶救專家組,對急診危重癥患者進行醫療資源傾斜。
“扶著,背著,抬著,跨過這道坎!”
記者采訪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孫瑞琳,以下是訪談實錄。
問:現在重癥收治情況如何?答:
我們科共60床,從12月10日至今處于滿員狀態,超過50名醫護絕大部分陽康回來了,每班醫護都是“腳不粘地,忙到飛起”,正開足馬力救治重癥患者。
問:患者是怎么樣的重癥病情?答:
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癥肺炎,肺影像學表現較為明顯,比如雙肺斑片甚至病灶范圍較廣的人們所謂“白肺”,根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Ct值歸類為病毒感染重癥肺炎;一類是基礎病加重合并重癥肺炎;還有一類是病毒性肺炎癥狀不重,細菌感染嚴重,出現低氧、呼吸困難等狀態。
問:對重癥患者如何實施救治?答:
無論是哪一類患者,按照危重癥、重癥、次重癥分類救治。在我們科,最多的救治措施是插管上呼吸機,先保住命再保恢復,積極對癥處理各種癥狀,次重癥則無創呼吸支持的同時關注治療基礎疾病。
總的來說,在這波感染中,患者因為免疫力低、基礎疾病尤其是心肺等重要臟器的儲備功能差,成為一道坎,而守著最后一道防線的我們,需要采取各種措施,扶著他、背著他、抬著他,跨過這道坎。
問:對于預防老人發生重癥,您有什么建議?答:
首先,建議老人、老人的子女,要格外重視個人防護,能不感染盡量不要感染;其次,當前非常注意老人的身體狀態,積極處理咳嗽、咳嗽、退熱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老人營養狀況比較差,不想吃東西,機體免疫力差,而且心、肺、肝、腎等功能儲備不好,當打擊來臨時,別人能抗得住,他卻成為“歷劫”,建議平時就要注意堅持治療、穩定基礎疾病,保證營養,儲備機體抗打擊力。
還要提醒的是,目前各大醫院都開設了互聯網醫院,線上就可實現實時視頻問診,這么好的醫療資源,對于輕癥、普通型患者獲得及時診療,專業指導,避免耽誤病情,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