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北京報道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優化經濟結構和打造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性資源。
去年12月,“數據二十條”正式發布,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加速,各地紛紛推出自己的實踐路線圖。
(資料圖片)
7月5日,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據要素論壇舉行,圍繞目前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不少嘉賓直陳目前存在的問題:數據要素市場存在供需壁壘問題,在需求側存在“一數難求”,供給側卻“鮮有問津”;數據資產屬性尚未充分體現,數據確權、流通和交易等仍待破題。
針對這些問題,嘉賓們也分享了自己思路,比如構建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實踐環境,降低數據安全合規成本,比如,探索對政府層面“盡職免責”、企業層面“合規不起訴”“首違不罰或輕罰”等服務保障。出臺配套政策制度,加快數據登記交易制度體系建設等。
需求側“一數難求” 供給側“鮮有問津”
數據供需壁壘的問題是不少嘉賓提及的,國家發改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數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白京羽在地方調研中發現,一方面,在需求側存在“一數難求”的問題,比如醫療數據,醫藥研發公司和醫療保險機構需要大量臨床數據,來縮短新藥的研發周期,拓展老人和病人保險,企業卻難以從醫院獲得相關數據。
另一方面,盡管需求旺盛,供給側卻“鮮有問津”。白京羽指出,目前交易所多,交易少。全國各地建設了80多家數據交易機構,其中具有交易活動的僅有寥寥幾家,總體交易額不大。數據產品多,規模小。掛牌交易的數據品目成百上千,但很多數據產品無人問津。
北京市大數據中心副主任唐建國也指出,數據供需之間壁壘依然堅牢,如何真正地讓數據開放出來成為業界關心的問題。很多數據在私域,擔心開放帶來的安全風險。
只有實現確權、流通和交易后 數據才能轉變為資產
“當前數據作為核心要素資源,雖然具有普遍的使用價值,但資產屬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只有實現確權、流通和交易后,才會從社會資源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后續通過進一步金融創新,演變為生產性的數字資本,真正釋放其內在價值。”北京金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董事長范文仲指出。
他認為,要做好企業數據資產登記工作,對數據資源進行盤點梳理,推動建立企業數據資產報表體系;實現企業數據評估入表,挖掘資產價值等。
海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董學耕則從數據的人身屬性角度進行了分析。他指出,數據除卻價值屬性外,還有人身屬性。“數據二十條”除了數據處理者以外,還有“數據來源者”,可以是個人、企業、法人。
“《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個人對個人信息擁有知情權、決定權,數據處理者在轉移等情況需重新取得授權等要求,這意味著什么?數據來源者的權利或者數據關聯者的權利,高于數據處理者所擁有的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產品經營權。”董學耕表示,不能簡簡單單地把數據向資金維度去投影。
他認為,可以建設數據來源者的授權通道機制,在數據產品中留有數據關聯對象授權通道,從而對數據產品進行確權,促進流通交易,將數據價值化。
創造包容環境,打破企業“法無明確不敢為”窘境
針對上述提及的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位嘉賓也分享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白京羽認為,應構建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實踐環境。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幫助數據要素的創新者、參與者卸下包袱、減輕顧慮,全身心投入到實踐中去。
建立容錯免責機制。降低數據安全合規成本,比如,探索對政府層面“盡職免責”。企業層面“合規不起訴”“首違不罰或輕罰”等服務保障。
并且,建立正向激勵機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政府部門加強應用場景創新,發揮企業的首創精神,對于有效促進數據合規流通和開發利用的,積極給予財稅等政策支持。
就在論壇當天,北京市公布《關于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北京數據二十條“),其中提及,支持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展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打造政策高地、可信空間和數據工場。支持基于信創技術建設數據可信流通體系和“監管沙盒”,通過物理集中和邏輯匯通相結合的方式,導入工業、金融、能源、科研、商貿、電信、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數據資源,促進數據跨行業融合應用,切實激活數據要素資源。
唐建國指出,這是“北京數據二十條“的核心內容。在先行示范區,從技術上營造可信空間,創造包容的環境,打破企業“法無明確不敢為”的窘境,只要法律沒有明令禁止,數據可以先行登記、入表、評估交易,讓數據跑起來。
此外,唐建國認為,要加快全國數據大市場頂層設計,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樣的人在北京享有持有權,那么在海南、浙江也擁有相同的權益,能夠得到平等保護;統一數據交易的技術格式、規范,在北京場內交易的數據,在其他地方也能互認。”他表示。
范文仲指出,要出臺配套政策制度。加快數據登記交易制度體系建設,鼓勵數據開發利用,制定支持將國有企業數據招標規范為進場交易的具體政策。出臺數據入表的制度規范:在數據資產評估方面,建議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在沒有交易的情形下,采用成本法定價,對數據形成的成本進行可靠計量;在有交易的情形下,采用收益法定價;未來在交易市場形成、出現大量反復交易的情形下,采用市場法定價,可從成本法先起步。
據了解,北京市在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領域取得諸多創新成果。
數據資產登記是盤活數據價值的重要環節,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在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牽頭設立了國內首個數據資產登記中心。經過一年的探索實踐,北數所成功落地數據資產登記成果。首批數據資產登記證書的發放是北數所積極探索并引領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的重要環節,將有利于企業激發數據資產價值,構建業務新版圖,做大做優企業資產。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