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一支“神筆”,繪就一方美好生活

8月9日,凌晨三點,安徽宣城洪林鎮。


(相關資料圖)

46歲的朱德凡打開車門,坐進他那輛小貨車。車廂里,滿滿當當塞了50個箱子,那是20萬支筆。

這一趟,他要把裝配好的筆送回“娘家”——桐廬分水。這筆生意,花了5天時間,七八千元的收入,一個月6單生意,就是4萬多。

小時候,我們都讀過《神筆馬良》的故事。一個叫馬良的小孩,擁有一支神奇的筆。這支筆畫什么就能變成什么,所畫皆成真。

對朱德凡和他公司30位員工來說,來自分水的這支筆,就是幸福筆、神奇筆,讓他們有事可干,有錢可賺,生活有盼頭。

分水,位于杭州西南70公里,分水江洋洋灑灑地“溜”下天目山,在浙西大地劃下長長的一撇,在這撇臂彎里,孕育了千年古城分水。

空中俯瞰分水,一條寬闊大道從分水江上飛跨而過。這條302省道,是分水的交通主干線,更是分水經濟的大動脈,沿線散布著884家制筆及配套企業。

分水鎮新淳東路上,有不少制筆企業。

2003年4月10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桐廬考察調研,為卡在“低、小、散”瓶頸中的分水制筆,開出了“16字良方”——做大做強、強化特色、拓展空間、城鄉聯動,這便成為當地制筆業的發展良方。

20年來,桐廬人牢記囑托,深耕塊狀經濟,探尋制筆產業全新發展動能。小小一支筆,不但畫出了分水人的幸福生活,也畫到了全世界。

如今,分水每年有80多億支筆運至全國乃至全球,給更多的朱德凡帶來了期盼和幸福,分水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筆城”。

04:29

點擊播放視頻。

01

神來之筆:孜孜不倦的創新突破

先將時針撥回上個世紀。

1974年,杭州圓珠筆廠供銷科科長樓阿土到當時的分水公社儒橋大隊探望在此插隊落戶的女兒。或許是出于“職業敏感”,他發現這里的一種小竹很適合用來制作圓珠筆筆桿,便向村干部提出用小竹生產圓珠筆筆桿的建議。

儒橋小學當時有個加工竹制品的校辦廠,便開始嘗試生產“竹竿圓珠筆”。“分水制筆”就此萌芽。

兩年后,在杭州圓珠筆廠的支持下,校辦廠開始“升級換代”生產“塑料筆桿圓珠筆”。

這是分水筆的第一次升級換代。

儒橋村的筆讓分水老百姓開了眼界,清客堂、拆豬圈,擺上幾張桌子就成了生產車間。一時間,制筆小作坊便遍地開花。

1994年創立了桐廬云山制筆有限公司的杜寶琛,就是分水的第一批創業者。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來分水調研,杜寶琛作為杭州市制筆協會首任會長作了匯報。

“‘一支筆’做足了百姓經濟,可是低、小、散的產業狀況限制了塊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習近平同志認真參觀了企業注塑車間、樣品間,對在場的同志說,制筆產業規模還是小,要做大做強、強化特色。”說起當時場景,杜寶琛歷歷在目。

00:34

如何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做大做強,成為分水制筆人的崇高使命。

分水下面的南堡村,歷史上曾暴發過嚴重洪災。面對自然災害,南堡人民沒有退縮,自力更生,重建家園,鑄成了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南堡精神”。

這一回,當困難再次擺到分水人面前,他們同樣沒有退縮。

首先,橫在分水面前的,是圓珠筆筆尖上那顆幾乎要用放大鏡才看得到的小球珠。

這些球珠最小直徑0.25mm,最大也不過1.4mm,一個噴嚏或是一聲咳嗽,可能就會吹走成千上萬粒。

但就是這樣小小一粒球珠,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陷入“進口依賴”困局。

泱泱鋼鐵大國,為什么產不出屬于自己的小小筆尖?

原來,球珠雖小,卻有著極高的技術含量。書寫時,球珠滾動的速度比一輛跑在高速公路上的轎車還要快幾倍。一支筆寫完,球珠要滾動10萬次以上,要承受各種書寫角度帶來的摩擦損耗。

桐廬鼎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不信邪,決心挑戰“球珠之困”。

鼎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出的球珠在顯微鏡下做最后的檢驗。

“核心競爭在于多達二三十種的原料配方,各種材料的混合就像和面一樣,細微變化都會影響著球珠質量。我們的配方完全是自主研制,無法模仿。”公司技術帶頭人吳亞昆說。

00:34

一個微妙的微量元素配比,經過不計其數的實驗,終于被他們找到。目前,“鼎申科技”每個月可生產球珠20億顆,出口印度、意大利、日本等國家,是全球能生產球珠的五家企業之一,占據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球珠市場。

鼎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球珠生產車間。

而在分水,像“鼎申科技”這樣掌握筆業“核心技術”的企業隊伍,正在不斷壯大。

02

破竹之筆:破繭而生的蝴蝶涅槃

關鍵的卡脖子技術突破了,但要把筆賣出去,乃至賣到全球,還需要有更多的突破。猶如一只蝴蝶,從蛹開始,仍需經歷重重考驗,甚至向死而生,才能最終破繭涅槃。

譬如銷售關。

在分水,周建勤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人物,他創辦的桐廬百特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當地第一家“億級制筆企業”。

2015年下半年,受電商興起的影響,周建勤在他女兒幫助下,逐步把銷售渠道延伸到了亞馬遜電商平臺,一個月就出貨600多萬支,銷售量增長了20%以上。尤其到了2020年,疫情下的“宅經濟”,引爆了筆類銷售,幾乎80%的筆類品種在跨境電商平臺一經上架就被秒空。2021年,百特文化平臺銷售額一舉破億。

譬如管理關。

企業辦得好,管理最重要。

但分水制筆企業當年管理的粗放,曾留下一個讓人難忘的故事:2009年莫拉克臺風來襲,分水幾家制筆廠倉庫不同程度損毀,保險理賠時,問當事人損失有多少,他們都說“幾百萬吧”,因為倉庫里到底有多少貨,不知道。

但現在,同樣是倉庫,金馬文具禮品有限公司已經全線數字化,一條流水線、一個車間、一間庫房,都通過數字化管理,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譬如品牌關。

在大家固有的印象中,筆就是單純用來記錄文字的。而在桐廬歐賽筆業,筆有著各種各樣新鮮玩法。有專門用于訓練手指靈活的轉轉筆,它賦予筆計圈、計數、計時和速度顯示等現代功能;有解壓筆,筆頭上套一個球,在不停地轉動中,緩解情緒;還有很多筆融合了飾品、玩具、卡通、動漫和智能化等多種元素,以全新的質感展現給用戶。

歐賽,作為桐廬筆業龍頭企業,也是杭州亞組委特許文具供應商。他們與浙工大共建工業設計聯合研發中心,共同開發的杭州亞運會特許商品已有24款產品實現量產投入市場,已實現銷售產值5000余萬元。

歐賽設計開發的亞運文具禮品。

注重品牌,加強特色,做大做強。如今,分水的很多本土企業都亮出新品牌:指舞文具的“指舞”牌筆類產品,金耀制筆的“戀上字”,愛加文具的“愛加”……一支普通的筆售價幾元錢,一支名牌筆則可賣到幾十甚至上百元。

03

如椽之筆:全面服務的鴻篇巨制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的這句名言,同樣也是分水鎮政企關系的寫照。在分水的制筆創業中,政府是親切的“店小二”,也是離不開的“引路人”。

為了讓分水制筆企業從家庭作坊式轉向現代公司制,分水鎮決定建制筆工業區,把企業引入規模化生產的道路。分水鎮經濟發展辦原主任汪敏說,當時鎮政府將準備蓋新辦公大樓的400余萬元資金拿了出來,投到了工業區“三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上。

2021年,分水雖已被譽為“中國制筆之鄉”,但在高端筆頭的研發生產上還處于空白狀態,筆頭均為外購,產業鏈路上缺了最要緊的一環。2月中旬,剛上任桐廬縣分水鎮黨委書記的王維洪就趕去了溫州,他要去“說服”星仰文具來到分水。

“星仰文具是一家高端筆頭生產企業,能填補分水制筆產業的空白,起到強鏈補鏈的作用。”分水鎮副鎮長林峰說。

前幾次去,掌管星仰文具的兩兄弟里,哥哥動了心,但弟弟總是不點頭。但是王維洪沒有氣餒,反復上門講解招引政策,終于說動兩兄弟來分水看看。

在王維洪“三顧茅廬”的執著下,星仰文具終于簽訂協議。今年1月,新廠房順利結頂,正加緊培訓操作員工,準備投產。

“年產40000萬粒高端筆頭生產線投產后,預估年產值可達1.6億元。”林峰說。

分水鎮還通過推出“妙筆貸”等金融工具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二條意見》等政策扶持,大力培育核心企業,助力企業“破億行動”。

為提升制筆產業研發創新能力,分水投入600余萬元建設省級制筆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柔性引進10余個高端人才團隊;為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制筆企業發放“創新券”;積極向外拓展市場空間,連續舉辦八屆中國筆業博覽會;向內優化規劃空間,構建 “1+N”產業平臺體系。

如今的分水鎮,已形成了1家億元制筆企業、3家億元培育企業、一批科技型成長企業的產業梯度矩陣。

04

筆底春風:五彩繽紛的共富畫卷

時間的指針移到8月9日中午12點,凌晨3點出發時墨墨黑的天,此時艷陽高照。

桐廬分水,人元制筆廠內,朱德凡已經裝好了50箱圓珠筆的配件,有筆尖、筆帽、彈簧……打算回程。

從桐廬分水到安徽宣城洪林鎮,185公里,開車4個多小時,朱德凡說已經記不清開了多少趟。

這樣的來回,朱德凡每隔四五天要重復一次。

朱德凡辦的德勤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共有30名員工,專門為分水制筆企業提供組裝服務,也為當地低收入人群提供就業增加收入。

“辦這個裝配點,初衷就是助力殘疾人就業。”朱德凡原先是村干部,看到轄區內殘疾人難就業,就在兩地政府牽線下辦起了這個裝配點。起初員工以殘疾人為主,后來老年人、待業在家的人加入了進來。

江順珍是德勤勞務公司員工之一,她肢體二級殘疾,做瓦匠的丈夫腰椎不好,一家三口收入拮據。進入裝配點工作后,她每天工作五六個小時,裝配2000多支筆,每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

“裝筆門檻低,利潤也低,所以每個環節都要節省。”夏天來分水,朱德凡選擇凌晨出發,就為了不用開空調省點油,連午飯也自帶,在加油站微波爐里熱一熱就對付了。

今年61歲的汪銀梅,也做了好多年的裝配工作。前天下午,她正在分水鎮武盛村村口的裝配點里給筆桿裝套子,差不多三秒鐘裝一個,動作熟練流暢。

這個活汪銀梅已經干了20年。她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癥,腿腳不便。丈夫桂志翔則是聽力殘疾,家中還有兩個孩子,一家四口日子過得十分不易。

汪銀梅正在工作。

“目前每年能有15000元的收入,像我們這樣不能外出打工的,很珍惜家門口的工作,家里兩個孩子上學也靠這份收入了。”

目前,分水鎮依靠鎮黨委和制筆行業協會黨委的統籌,在鎮區及周邊建設裝配點318個,裝配人員達到1863名,裝配點還輻射到了安徽、江蘇、江西等周邊省市,有100多個。

據統計,分水制筆產業目前直接從業人員1.5萬余人,全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8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5,全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39%,可謂“小產業大富民”。

既要經濟,也要美麗。分水鎮通過制筆產業轉型升級,以爭創美麗城鎮示范鎮為目標,著力打造“妙筆小鎮”。

妙筆小鎮。

2015年,“妙筆小鎮”列入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小鎮會客廳講解員洪鷹告訴我們,小鎮依托現有制筆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優勢,著力發展以筆生產為主、現代商貿服務為輔的時尚筆業產業集群,打造集制筆、科創、電商、文創、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特色小鎮。

2016年,分水入選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如今分水鎮早已打破單純作為制筆加工地的概念,以產業促旅游,以旅游促產業,開設制筆工業旅游項目。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檢測中心、電子商務中心等陸續入駐……

妙筆小鎮的美麗藍圖正在慢慢變為現實。

【北高峰觀察】

散是滿天星 聚成一團火

——周濤

從校辦廠里的竹筆桿,到“世界人均一支筆”,分水畫出了一卷別樣的圖畫。

塊狀經濟一直是浙江經濟的優勢和特色,浙江由一個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塊狀經濟的作用功不可沒。市場經濟發展初始,浙江大地冒出了五花八門的塊狀經濟,但如何發揮浙江體制機制的優勢、實現塊狀經濟的升級,成為巨大的挑戰。分水以一支筆造福萬千人的共同富裕故事,提供了扎實的實踐樣本。

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優”,再到“優中做強”,最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現代產業集群、引領高質量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早在2003年, “八八戰略”就一錘定音、指明方向。

作為經營主體,眾多的創業者因為在市場大海中求生的本能,而迸發出無窮的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銷售創新、管理創新。一次次的自我革新,企業便滋生出無窮的力量,一步步邁上新的臺階。

而作為管理者——“市長”們則主動降下身段,變身為“店小二”,千方百計助力、服務企業。市場與“市長”的一拍即合,終于讓分水這支“竹筆”真正變成了生花妙筆,畫就了新時代里的富春山居圖。

“散是滿天星,聚成一團火。”浙江的塊狀經濟正迸發出無限活力,為推動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涂抹出一幅幅螺旋上升的新圖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