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柘城縣:“三鏈”發力做強肉牛產業-全球今日訊


(資料圖)

近年來,柘城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肉牛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振興鄉村產業的重點,健全組織保障,制定支持政策,加快肉牛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縣發展存欄50頭肉牛以上的養牛場70個,存欄10頭肉牛以上的養牛場212個,肉牛養殖場戶441個,肉牛飼養量達到15萬頭。2022年4月,該縣被評為“河南省養牛大縣培育縣”。

建好保障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該縣堅持把發展肉牛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把“爭創國家級養牛大縣”作為構筑畜牧業發展新優勢的重要途徑。健全領導組織。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縣農業農村、畜牧、財政等部門為成員的創建國家級養牛大縣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肉牛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工作。實行多部門聯動。充分調動基層及縣直單位參與養牛的積極性,明確了各單位年度肉牛發展任務。明確獎懲定責任。制定考核與獎懲制度。對發展肉牛與保障肉牛養殖用地實行周匯總、月督導、季觀摩、年終考核機制。對完成發展任務前三名鄉鎮的主職和前十名的縣直單位給予獎勵;對不能按時完成發展任務排名在后兩名的鄉鎮主職和縣直單位給予相應處罰。

建好服務鏈,激發產業發展動力。該縣把政策、金融、土地等各方面凝聚成服務的合力,強力推動肉牛產業發展。制訂發展方案。邀請專業人員論證,明確年度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發展模式。出臺支持政策。對新建標準化畜位肉牛500個以上、奶牛300個以上的養殖場,積極申報畜位補貼,分別按照每個畜位1000元、2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單場補貼不高于2000萬元;對每年每頭投保基礎母牛不高于10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對開展糧改飼青貯工作的養殖場戶,按每噸青貯玉米不高于60元的標準補貼;新建肉牛屠宰和乳品深加工企業享受相關支持政策;對符合貸款條件的肉牛養殖場戶分別給予5萬元—200萬元不同額度的貸款支持;肉牛母牛、肉牛公牛、奶牛母牛參加保險,縣級財政承擔一定比例保費,即:每頭肉牛母牛應繳納保險費為320元,縣級財政承擔224元;每頭肉牛公牛應繳納保險費為240元,縣級財政承擔168元;每頭奶牛母牛應繳納保險費為400元,縣級財政承擔320元等具體支持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成立了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劉建龍任組長的金融服務組,落實養牛貸款及各項金融支持政策。縣域內的肉牛養殖場戶貸款經河南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擔保增信后,給予1%的貸款貼息。2022年,發放給71家養牛場戶貸款4208萬元。

建好利益鏈,實現產業聯動發展。該縣堅持肉牛產業全產業鏈條發展,構建社會、企業、農民共贏格局。首先要讓企業有發展。強化企業扶持和跟蹤服務,落戶在該縣的肉牛、奶牛養殖、加工企業,可以享受除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外,還可以享受該縣推動肉牛、奶牛產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要讓群眾得實惠。該縣探索實施了多元化養殖模式,采取企業+農戶托管養殖模式、集體經濟合作社管理養殖模式、農戶個體養殖等模式。在這些模式中,群眾與養牛企業形成利益鏈,農民在其中有了工作崗位,獲得收益。同時,肉牛產業還帶動全縣近萬人從事飼料加工、物流運送、餐飲服務等關聯工作,為脫貧群眾穩定就業增收提供了空間。要讓經濟增活力。通過一業帶多業,全力強鏈、延鏈、補鏈,該縣已經初步發展成為集秸稈回收、飼草種植、飼料加工、種牛繁育、肉牛育肥、活牛交易、屠宰分割、牛制品深加工、生物有機肥、文旅科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模式。產生了高度的集聚效應,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注入了澎湃動力,為縣域經濟成高原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蔣友勝)

責任編輯:王曉穎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全產業鏈 優惠政策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