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掃描二維碼看視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大量投入,僅僅依靠政府資金遠遠不夠,社會資本和金融體系是重要力量,特別是需要引導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9月6日下午,在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氣候投融資平行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雷曜作主旨演講時表示。
為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撬動多元資金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太原市人民政府、省生態環境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亞洲開發銀行共同主辦此次論壇。據了解,該論壇吸引了來自全球環境、金融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金融解決方案,為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2022年6月,太原市成功入選首批23個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太原市將充分借鑒此次論壇成果,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加快探索投融資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向氣候投融資領域集聚,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為建設美麗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雷曜建議,金融部門要繼續加強對城市低碳綠色發展和轉型的金融支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能源企業在促進城市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金融部門要支持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發展方向有序轉型,結合所在城市的能耗總量、能耗強度、碳排放強度以及重點行業產業結構等特征,制定相應的轉型金融規劃,推動金融資源從高碳行業有序轉向綠色低碳行業。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與戰略思考》的主旨演講中,介紹了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提出的背景,分析了我國制定“1+N”政策的原則和現狀。他提出,各地政府和企業在落實國家的“雙碳”目標時,應當結合自身條件,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
中國環境學會氣候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主任李高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充足有效的資金投入。發展投融資的目的就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和資源,有效發揮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穩定發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表示,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是展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切實行動和突出貢獻的重要窗口。要想進一步提升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成效,一是突出氣候效益,建設集成多維信息的國家項目庫,這是進一步增強地方試點項目庫成效、提升氣候投融資規模的迫切需要。二是設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基金,探索形成多措并舉、梯次清晰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配套措施,這是確保氣候投融資創新模式不斷涌現和大規模推廣的重要支撐。三是加強探索氣候投融資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轉型所需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本報記者張劍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