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社區食堂有溫度更暖民心


【資料圖】

8月9日早上8時,太原市小東門社區食堂門口的自行車、電動車停得滿滿當當,前來就餐的人絡繹不絕。走進社區食堂,茶葉蛋、拌湯、烙餅、爽口小菜……各類餐點應有盡有,20多張餐桌座無虛席,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
    太原市圍繞養老服務,布局社區食堂,為老年人就餐提供便捷的場所,并重點解決特困、獨居、孤寡、高齡、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已建成社區食堂300個,總服務訂單數已逾243萬單,共服務超400萬人次,日均服務超1萬人次。
    今年1月,“太原實施社區食堂工程解決老年人用餐”入選2022年全省養老服務“惠民生、增福祉”十件事。
    在太原市的社區食堂就餐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社區食堂的運營狀況又如何?
    在小店區黃陵街道民航社區食堂里,75歲的王大媽說:“一份米飯、一份過油肉、一份小菜和一碗湯,總共才7.8元,我和老伴就愛來這兒吃。”王大媽的老伴比她大兩歲,腿腳不便,難以長時間步行,他們在社區辦理了老年證明,在離家幾十米的社區食堂就能享受到3元的早、晚餐和7.8元的午餐。社區食堂還提供免費送餐服務,如果老人、殘疾人生病臥床或行動不便,可以通過社區幫助或撥打電話享受該服務。
    社區食堂面向全體居民,不僅突出照顧老年人群體,優惠政策因群體差異而不同。如,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的老人免費就餐,“三無”老年人、城市低保家庭老年人可享受5折優惠,現(退)役軍人及配偶享受就餐9折優惠,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人員中的失能或高齡老年人,享受8折優惠。而享受優惠的這部分群體恰恰是社區食堂消費的主力。
    開放式的廚房、明亮整潔的就餐環境、惠民的價格,“家門口”的社區食堂不僅受到老年人喜愛,年輕人也紛紛涌入社區食堂,成了常客。“主要是干凈方便,下班懶得做飯,又不想經常吃外賣,社區食堂就成了我的心頭好。”在大王社區食堂就餐過的張先生說道。
    “在社區食堂的就餐人數并不少,營業額每天有4000元左右,但因為飯菜價格低,就餐的顧客大部分還享受折扣,每天還在虧損。”雙塔寺街社區食堂的店長劉偉龍無奈地說。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五一廣場附近的社區食堂。該店經理楊富元表示,作為山西會館和社區食堂合作經營的一家門店,一天的營業額能超過1萬元,但就社區食堂的營業額來說,占比很低。該店收銀人員展示了當天中午社區食堂的銷售情況——賣出6份愛心套餐,營收48元。
    盡管食客們對社區食堂好感滿滿,但對于運營方來說,社區食堂盈利卻較為困難,只能走薄利多銷的路子。
    為了讓社區食堂能為群眾提供穩定長期的便民服務,太原市牽頭整合資源、提供場地,給予財政補貼、稅費優惠,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積極投資。“沒有政策支持很難運營下去。”劉偉龍說,困難老人、兒童和殘疾人就餐,可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政府補貼,去年政府補貼了60萬元,實現了微利營收。除了就餐補貼,社區食堂采取公建民營、民建公助等方式,通過減免租金、水電費等方式為企業減少運營壓力。
    實現營收有利于社區食堂長遠發展。為了吸引更多顧客,雙塔寺街社區食堂定期研發菜品,更新菜單,目前的菜品有30多種,從主食糕品到葷素湯品,費盡了心思。“不斷提高菜品種類,優化菜品口味,才能讓更多人走進社區食堂。”劉偉龍說。
    培育“社會餐桌”,有助于破解社區食堂運營難的問題。今年,上海浦東新區濰坊新村街道的一些社會餐飲店,開始為持社區發放的就餐卡的老人提供打折服務,由街道發揮轄區企業集聚的優勢,結合慈善公益活動,引導愛心企業定向認領折扣金額。這一做法能大幅度降低重新建設社區食堂的租金、人力和裝修成本,值得借鑒。
    據了解,到2025年太原市將建成500個社區食堂,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均衡、主體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區食堂服務網點。將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實惠、便捷、高效、專業的配餐、就餐、送餐服務,進而提升社區為民服務的質量和能力,提高社區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高瑋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