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晉祠桂花元宵制作中。 本報記者姚凡攝
“大米芯芯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在太原市晉源區廣為流傳的晉祠四寶之一“元宵蛋蛋”指的就是晉祠桂花元宵。
元宵節臨近,位于晉源區晉祠鎮長巷村的“晉祠桂花元宵”非遺傳習所內熱鬧非凡,購買元宵的市民排起了長龍,只為那一口軟糯清香、甜而不膩的老味道。
1月31日,記者在晉祠桂花元宵加工車間里看到,3臺3米多高的自動石碾機不停地忙碌著,旋轉的石磨一遍遍碾壓著晾曬好的江米。72歲的晉祠桂花元宵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韓福元與6歲的小孫子韓洪杰一起熟練地滾著元宵。受家人影響,韓洪杰在磨坊里長大,1歲半就學會了“滾元宵”。
韓福元介紹:“一泡、二淘、三晾、磨米、做餡、滾制……一顆地道的桂花元宵,要經過十幾道工序。”
在碾米、炒制餡料等工序中,晉祠桂花元宵引進了自動化生產線,以提高生產效率。但為堅守晉祠桂花元宵傳統制作工藝,韓福元仍保留了石磨碾制、“六蘸六滾”等古法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
韓福元介紹,制作中,把桂花餡兒切成一厘米見方的小塊,放到江米粉中,隨著自動滾制元宵機器的轉動,江米粉慢慢地沾在桂花餡兒表面,逐漸變圓、變大,直到滾成乒乓球大小,一顆顆地道的晉祠桂花元宵就“滾”制而成。
一顆元宵,從清末延續至今,韓家人已傳承六代。在堅守傳統味道的同時,晉祠桂花元宵也在提升形象、擴大銷售輻射半徑。
晉祠桂花元宵第五代傳承人韓偉介紹,今年晉祠桂花元宵提高了生產效率,產量翻番,自年前臘月十二開始,工作人員就加班加點生產,每天可生產十萬余顆,約四五百箱元宵。同時,也在推陳出新,開發出沙棘口味的新品元宵,嘗起來酸甜可口,清香解膩。健康的低卡元宵,用木糖醇替代白糖,深受年輕人喜愛。
多年來,憑借對傳統技藝的堅守和始終如一的品質追求,晉祠桂花元宵逐漸得到了市場認可。今年,韓偉不僅進一步拓展了線下銷售渠道,還開通了線上渠道,元宵賣到了北京、深圳、廣州、杭州等地,產品供不應求。韓偉說:“春節期間,很多身在外地的游子會線上訂購,依托冷鏈物流、航空快遞,晉祠桂花元宵銷往全國各地。”
作為非遺項目,在韓福元的帶動下,晉祠桂花元宵生產制作正向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規模化邁進,“元宵蛋蛋”越滾越大,滾成了當地人的“致富產業”。在產業帶動下,當地村民主動加入元宵制作,雪白的元宵滾出火紅的產業,也帶領當地村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不斷前行。
不吃“老味道”,就不算是過十五。元宵節將至,晉祠桂花元宵成為市場“香餑餑”,香甜在唇齒間駐留,也留住了太原人味覺里的溫暖記憶。
本報記者姚凡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