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29日23時08分,搭載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在這舉世矚目的重大壯舉背后,有一群航天人,在山西這片熱土上播撒汗水、收獲希望,為巨龍騰飛保駕護航。
11月30日,山西晚報記者走進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聽他們講述激動人心的故事。
見證:護航“神舟”入“天宮”11月29日晚,太原指揮所,一個激動人心的不眠之夜。
大漠深處,戈壁灘上,發射塔架處,被燈光照得分外明亮。遠遠望去,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在塔架“包裹”下呼之欲出,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進入發射倒計時。汾水河旁,太行山上,巨大的雷達天線整備齊全,為牽引“神舟”做著任務執行前的最后準備。
曾經,古人對天宮充滿向往。而今,神話傳說正一步步從夢想走進現實:中國空間站被稱為“天宮”,中國載人航天飛船是“神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即將送“神舟”入“天宮”,太原指揮所將在200秒牽引神舟向銀河,與“天宮”相會。
“此次神舟十五號任務是我們保障載人航天的第11次任務,全體科技工作者精心準備、精心組織、精心實施,全力以赴保障任務圓滿成功。”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測控點位負責人介紹說。“各號注意,30分鐘準備!”29日22時38分,發射場傳來響亮的口令聲,指揮所大屏上,清晰可見發射塔架緩緩打開,火箭上鮮紅的五星紅旗和湛藍的“中國載人航天”字樣格外醒目。
陳浩曾任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任務太原指揮所指揮員。一路走來,他與“神舟”結下不解之緣。在這里,像陳浩一樣年輕有為的航天人還有很多,他們伴隨神舟、羲和、長六等重大發射任務共同成長,在奮斗中放飛人生夢想,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風貌和擔當。“各號注意,15分鐘準備!”青年參試人員郭尚奇和同事張國偉一起認真核對任務數據,仔細對火箭飛行的關鍵動作、關鍵節點再次進行梳理,以確保飛行流程、調整參數指標、測試線路信號。他們始終一絲不茍、嚴謹細致,為火箭的華麗升騰做著準備。
22時58分,伴隨著倒計時口令,眾人的神經再次繃緊。“神舟飛船相對常規目標飛行仰角高,屬于高仰角跟蹤無線方位角速度快,在跟蹤目標狀態下易出現目標丟失的情況,由于速度快,捕獲難度大,跟蹤時需時刻關注可用信息狀態。”操作手周江豪介紹說。
“各號注意,1分鐘準備!”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技術人員屏住呼吸,雙目緊盯即將騰飛的火箭。“5、4、3、2、1,點火!”23時08分,烈焰噴薄而出,撼天動地的轟鳴聲響徹神州大地,長征二號F遙十五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十五號騰空而起,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絢麗的軌跡,飛向無垠的太空。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原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的調度聲一次又一次回蕩在機房的各個角落。當慶祝發射成功的“大紅屏”亮起的那一刻,從西北大漠傳來了“神舟十五號載人航天任務圓滿成功”的聲音。太原指揮所內掌聲雷動。
“保障好每一次的任務、精準測控飛船入軌是航天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我們的航天工作者守正創新,接續奮斗為每一次任務保駕護航。”太原指揮所負責人張林滿懷激情地說道,“下一步,太原指揮所還將執行使命更加重大的航天發射任務,使命光榮、意義重大。”
首戰:長空萬里護星河這一晚,對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忻州某測控點位也是一個不眠之夜。這是該點位首次參與神舟系列任務,因火箭上升段測控需求,該點位臨危受命。
“自參加任務以來,我們先后完成了遙感、資源、風云等系列衛星發射任務,每一次任務我們都認真研究火箭型號特點及相關影響因素,確保任務都做到大小合練無差錯、精準聯調無紕漏。此次受命執行神舟十五號測控,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好祖國賦予的任務。”該點位負責人激動地說。
為圓滿完成此次神舟十五號飛船測量任務,在前期準備階段,他們召開研討會對任務進行認真分析。會議中,大家集思廣益,根據多年的崗位經驗,分別提出可行有效的建議,對任務中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全面梳理,制定了詳細的應急方案,將動作完成精細到秒,確保萬無一失。
這支堅守在山頭點位的隊伍里,既有80后的“航天能手”,也有漸露鋒芒的95后傳承人,他們不斷磨礪自身本領,探索科技前沿,在寂靜的山嶺上牽著一根根看不見的電波,為升空的火箭指引航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保駕護航。
冬日的晉西北高原氣溫已經低至零下二十多度。為使雷達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他們每天迎著山頭上時不時席卷而過的寒風,對百余個關鍵器件進行全面檢查。打開設備外部蓋板、檢查接口、檢查線纜、測量數據……一項項檢查,一項項對比,不放過任何可能存在的微小隱患,他們用行動書寫著對祖國航天事業的責任與熱愛。
仿真訓練是檢驗測控設備的最佳方法。他們把訓練當實戰,全神貫注投入其中,指揮員口令清晰、操作手調控沉穩,星河下的天線緩緩轉動,直指蒼穹,將遙遠的天地拉近,建立起橫跨天地的階梯。
前不久,任務全區合練剛剛結束,工程師魏勝利把大家召集到會議室進行復盤。復盤設備操控全程,梳理設備數據參數,對合練中出現的問題拉單列表搞清楚,對任務準備過程中所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進行整理和回頭看。這么做,就是為了隨時可以確保各種航天任務高質量完成。
這支隊伍從成立之初就將為國奉獻、獻身航天深深鐫刻進團隊的精神之中,他們始終保持著對航天事業的敬畏和責任,沒基礎就加班學,遇到困難大家就一起攻關。學圖紙、翻資料、做研討……從晨光熹微到星宿滿天,從春暖花開到踏冰破雪,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片晉西北高原上不斷歷練自身本領。
“沒有任何一個成功是本來就應得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失誤本來就是注定的。”這是測控點位負責人高山常對大家說的一句話,航天發射本身就是高精尖技術的結合,整個系統擁有著數不清的器件,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任務的失敗,只有不斷完善工作,不放過任何微小的細節,做好充分準備,才能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晉西北的冬天越來越冷,但測控點位里的氛圍卻愈發火熱,正是這樣一群航天人,用火熱的內心和對航天事業的熱愛不斷書寫著為國奉獻的篇章,守護著祖國的萬里星河。
堅守:牽引“神舟”向光芒“太原雷達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清晰洪亮的調度聲從指揮大廳里傳出,同時在另一頭,電視直播里也傳來跟蹤正常的消息。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陽曲測量點位有著龐大身軀呈乳白色的測控天線傲然挺立,與碧水藍天交相輝映。正是在陽曲測量點位的守護下,“神箭”一次次托舉著“神舟”完成在晉西北高原上升段飛行,目送飛天英雄奔向浩瀚的星海。
2007年3月21日,在載人航天工程的建設大潮中,陽曲測量點位應運而生,開啟了一段面朝汾河水、遙望星空的傳奇征程。“點位組建之初,設備列裝排在前,生活設施靠在后。”工程師李勇彪回憶,他一畢業來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就投身到神舟七號任務準備中。雖然那時已建站七八年,但科技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仍比較“簡陋”,抄筆記、畫線路都是席地而坐。
神舟七號任務前,某設備突發故障,無法正常運轉。“無論問題大小,必須當天解決,絕不讓問題過夜!”這是自該點位組建第一天起,上下始終堅持的一條“鐵律”。李勇彪與團隊成員頂著凜冽的寒風,連夜測試、焊接,排除了故障。
神舟任務為攔截跟蹤,所需關注的外部信息源多重復雜。陽曲測量點位所要面臨的挑戰是,攔截跟蹤段落離第一個分離點近,干擾信號多、異點信號復雜,從引導到跟蹤只有5秒的考慮時間,要求快速、穩定、準確地捕獲目標。經過數月論證,他們決定采用新策略。這樣的跟蹤新策略不僅考驗天線驅動設備的穩定性,對操作手而言,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果未在5秒內反應過來就可能導致無法順利重新捕獲飛船。數十套方案優中選優,五十余次演練充分驗證,從神舟七號到神舟十四號任務,他們一次次用實戰驗證著。
2022年11月29日23時08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200秒后,船箭組合體進入太原上空。
“發現目標!”操作手谷勝旭眼前一亮,左手放在按鍵上,右手握著操縱桿,果斷出手,很快完成天線調轉。“捕獲完成!”任務完成,當谷勝旭的右手緩緩離開操縱桿時,手心已全是汗水。“藝高人膽大!”工程師李偉宗上前,給予這位年輕的同事最有力的擁抱。
如今,最初那些令人揪心的技術難題,已經成為陽曲測量點位科技人員得心應手的常規操作。當一個個航天員飛行乘組在他們的牽引下飛向茫茫太空,李偉宗總會在心中為他們默默祝福:“有我們的守護,你們放心飛。”
山西晚報記者 郭衛艷 通訊員 張煦晨 郭一博 董益偉 吳凱 陳智鵬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