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發布的8月份金融數據顯示,在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及接續政策落地的支持下,8月份信用擴張有所加快。該月信貸新增1.25萬億元,環比7月份的6790億元,增加了5710億元,重回萬億級規模。
這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企業和居民部門信貸有效需求回升,將有助于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并為后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提供基礎。
但在信貸有效需求回升方面還有需要關注之處,就是居民弱、企業強。央行發布的上述數據表明,在中長期貸款方面,8月份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2658億元,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7353億元。也就是說,在8月份增加的信貸中,主要貢獻來自于企業的中長期貸款。
當前,促使經濟發展盡快回到合理空間有兩點十分重要,一是投資包括大規模的基建投資,二是消費。前者在信貸融資規模方面相對強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投資的“虹吸效應”;后者相對“疲弱”則反映出在消費方面還需要包括信貸等的更多支持。這就需要在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進行平衡。
有專家表示,下半年基建投資將進一步提速,預計全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達到10%,對GDP增速的拉動作用可達到約一個百分點。在日前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促進投資穩定增長,不斷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勢頭。
在發揮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同時,也需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的綜合效益。在縣縣通高速公路之后,有的地方提出市市通高鐵,并為此展開“競賽”。即使在基礎建設領域適度超前的大背景下,相關規劃的出臺和實施也需經過科學的論證。
除了發揮投資的帶動作用之外,更要強調消費的帶動作用。數據表明,在過去的2012年到2021年的10年間,我國的最終社會消費品總額年均增長8.8%,2021年達到44萬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65.4%,成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穩住消費大盤首先要穩住企業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主體,這些市場主體吸納了大部分的就業人口,其就業人員也是消費的主要力量。今后,要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等的信貸支持,加力促就業創業,提振市場信心。道理很簡單,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談不上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石。這就需要更多的信貸投入,并且是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的投入。
下一步,需持續降低企業融資和個人信貸成本。上月中旬,銀保監會網站發布的數據表明,2022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2萬億元,同比增長7.1%,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1%。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情況下,銀行業的這一利潤水平還應該有更大的“收縮空間”。銀行作為金融服務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銀行業的利潤要是超過經濟增速過多的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是社會財富錯配的一種體現。
上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部署推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個人消費信貸成本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部署加大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的舉措。
總體來看,穩信貸等政策支持下,8月信用擴張有所加快,其中傳遞出一個積極向好的信號。但今后還需繼續發揮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接續措施的組合效應,支持信貸有效需求持續回升。為此,投資力度需要加大,但盡量避免大項目對資金的“虹吸效應”;不要“大水漫灌”,更要注重對市場主體的“精準滴灌”;也要壓實金融機構的責任,讓利于市場主體。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