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如何打造首都發展“新增長極”?土地、住房、人口、投融資等方面實施什么政策?……日前,《關于促進平原新城高質量發展提升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正式印發,三大領域、十八方面具體措施,給出北京平原新城未來的發展答案。
GDP增速超全市一倍以上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實施方案》適用于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期限為2021年-2025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曾明確提出,要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著力改變單中心集聚的發展模式。其中,“多點”正是本市位于平原地區的5個新城,包括順義、大興、亦莊、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區,土地面積約1016平方公里。
“平原新城是首都面向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門戶和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將建設成為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實施方案》將成為北京市貫徹落實新版城市總體規劃、提高平原新城綜合承載能力的重要保障。
數據顯示,平原新城各區目前的常住人口約69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5%,截至2021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加30.0%,超過全市同比增速一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28.3%,超過全市同比增速兩倍以上。根據《實施方案》,未來平原新城將著力發展成為首都功能新載體、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創新發展的新典范。
平原新城將嚴守“雙控”“三線”,堅守人口、資源、環境底線要求,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協調。根據需要組織編制規劃綜合實施方案,推行同一主體跨實施單元、跨街區、跨區域組織實施,著力完善街區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提高規劃實現率。“將堅持戰略留白,戰略留白空間不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為未來發展留有余地。”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城”發展各有側重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服務保障首都功能的重點地區,五座“新城”將根據本市十四五規劃中的產業功能定位,布局優勢主導產業,聚焦高精尖項目落地。
亦莊新城,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醫藥四大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科技服務中心、首都東南部區域創新發展協同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及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宜居宜業綠色城區。
順義新城,將聚焦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等創新型產業集群,依托世界級航空樞紐建設,發展臨空經濟、產業金融、商務會展、文創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打造港城融合的國際航空中心核心區、創新引領的區域經濟提升發展先行區、城鄉協調的首都和諧宜居示范區。
昌平新城,將聚焦發展先進能源、醫藥健康、先進智造等優勢主導產業,著力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商務商業等配套,打造首都西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組成部分和國際一流的科教新區、特色歷史文化旅游和生態休閑區、城鄉綜合治理和協調發展的先行示范區。
大興新城,則將立足生物醫藥基地和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做優做專醫藥健康產業,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產業,打造面向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示范區、科技創新引領區、首都國際交往新門戶、城鄉發展深化改革先行區。
房山新城,聚焦良鄉高教園區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加強高端制造業基地、新材料產業基地、生態谷建設,打造首都西南部重點生態保育及區域生態治理協作區、京津冀區域京保石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科技金融創新轉型發展示范區、歷史文化和地質遺跡相融合的國際旅游休閑區。
探索“混合用地”模式降成本
“總體原則是,充分把握減量集約與提質增效的有序平衡,完善‘準入’與‘退出’的雙向管理機制,提高產業用地利用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園區布局,加速園區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平原新城將探索“混合用地”模式,增強發展活力,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并嚴控產業用地成本,針對不同產業類型,制定差別化的土地供應政策和定價機制,以緩解市場主體當期資金壓力,實現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
與此同時,還將建立更加緊密的協同發展機制,加強平原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生態涵養區協同發展。根據《實施方案》,本市將研究建立海淀區與昌平區,城市副中心、朝陽區與大興區、房山區、順義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新科技園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多元化合作機制;進一步完善中關村“一區十六園”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針對平原新城涉及的房山園、順義園、昌平園、大興-亦莊園,加強高精尖產業合作及業務對接。(記者林艷)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