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停車供給短板,改善交通出行條件,是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當前,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提升,行車難、停車難的矛盾日益凸顯,這一現象在老城區尤為突出。為改善停車設施不足“城市病”,近年來全省加快城市停車場基礎設施建設,想方設法營造便民高效的出行環境。
17.2萬個車位建設任務即將完成
金秋九月,作為重要的惠民工程之一,杏花公園公共停車場項目正在全速推進。項目位于公園東北角大草坪的下方深處,為地下兩層自走式停車庫,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該項目于去年10月啟動建設,眼下已經完成基坑支護工程,正在實施地下室結構墊層、抗浮錨桿等。
杏花公園公共停車場設計車位數420個,含充電停車位84個,充電停車位占比20%,根據計劃這個項目將于12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杏花公園位于合肥中心城區,過去道路狹窄,基礎設施不完善,停車場數量少,人流量卻比較大,讓不少市民感嘆不敢開車前來。等新建的停車場項目完工后,將有效緩解周圍民眾游玩杏花公園不好停車的窘境,并減輕周邊路網的出行壓力,提升老城區道路品質。
隨著安徽城鎮化腳步放快,城市“停車難”問題已備受政府高度重視,尤其是醫院、學校、大型商場、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停車設施缺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近年來,全省積極拓展地上、地下空間,通過實施立體、地下停車場等方式,深入挖掘控制區內可用空間,更大限度地增加停車位的供給量。同時,依據規定比例在新建工程中配建充電樁,持續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布局加密完善。
安徽還把城市停車場建設納入對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從2019年起啟動城市停車場建設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要求全省設區城市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7.2萬個。截至2020年底,全省實際已完成15.4萬個,今年計劃再建設5.4萬個,即將全面完成省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
升級設施建設用地等要素保障
在北二環路與蒙城北路交口、方興大道和皖水路交口、政通路與萬佛湖路交口等區域,一批過渡停車場近期建成投用。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誕生在城市過渡地塊上,為全省解決停車問題提供了新樣板。
所謂城市過渡地塊,是指已拆遷、收儲但還未建設或上市計劃的地塊。合肥建設部門巧抓“空檔期”,讓這些地塊發揮出更大功效,沒有白白浪費,進一步破解市民停車難題。
城市建設停車場的土地資源有限,通過“見縫插針”般地利用城市過渡地塊巧建停車場,不但能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精準、有效地增加車位供給。
目前,合肥搶抓已拆遷或收儲地塊,正按照“成熟一處、開工一處”的原則,推進14處過渡停車場試點建設。其中,金寨路與習友路交口、鳳凰橋路與勝利路交口、金寨路與祁門路交口等兩千多個泊位已在加快推進相關工作。
人口稠密的城心,車輛保有量居高不下。為了在“螺螄殼里做道場”,近年來安徽積極落實規劃用地,完善停車設施專項規劃,并納入城市詳細規劃,做好用地管控。加強停車場項目用地保障,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采用劃撥方式供地。充分開發既有道路、廣場等地下空間以及高架橋下、城市邊角地、廢棄廠房、閑置收儲地塊等資源建設公共停車場,取得了良好成效。
下一步,全省將升級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用地等要素保障。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停車場布點,預留停車場建設用地,將停車設施配建標準,規劃配建停車位,一并納入新建建設工程項目規劃條件。統籌安排新增用地指標,保障公共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用地需求。對原有平面停車場,鼓勵擴容改造為立體機械式停車設施,節約建設用地。
2025年全省基本建成城市停車系統
近年來,安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共停車場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充分利用《城市停車場建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發行債券專項用于城市停車場項目建設,不斷拓寬停車場建設融資渠道。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全省將累計建設城市公共停車泊位20萬個。到2025年,省內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城市停車系統。
此外,積極推廣應用停車新技術、新工藝,加快停車智慧化應用水平,應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推進停車泊位智能引導系統建設,推動停車智能化,提高停車場(位)管理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有效的泊位共享機制,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滿足持續增長的城區停車需求。(記者 吳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