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紙新例,賦予有溫度的廣州更多的理性和秩序。”《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簡稱《條例》)實施一周年以來,讓文明雨露遍灑社會各個角落,各界代表暢談《條例》帶來的所得所悟。
9月17日,廣州舉辦9·20公民道德宣傳日暨《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實施一周年主題宣傳活動,“文明廣州”卡通原創IP形象“文文”“明明”首度發布,主題宣傳活動專屬H5《文明舉止多一分,文明創建我有份》在“文明廣州”微信公眾號、新花城客戶端正式上線。
《條例》實施一年,各界談所得所悟
在學校:打通德育的時空界限
“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打通校內和校外的時空界限。”荔灣區西關實驗小學校長梁曉穎指出,孩子的校內行為已有小學生守則作規范,條例的出臺則填補了校外行為準則的空白。她認為,條例內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猶如一部講述如何培養一個文明社會人的教學指南。
梁曉穎說,學校開設有道德與法治課程,條例成為教學中的權威參考,給予教師團隊很大的啟發。此外,條例對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都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鼓勵小手牽大手,讓文明風尚代代傳承。
廣州市鐵一中學德育副主任蔣茂霞表示,條例使學校對學生的文明行為管理有章可循。通過對條例的學習,能讓中學生強化對不文明行為的識別,增強對文明行為的認同,規避如闖紅燈、說臟話等生活中常見的不文明行為。
“青少年學生言行是一個城市的窗口,一道流動的風景線。”蔣茂霞說,條例進校園有益于學生,也是廣州展現全國文明城市風采的一大步。
在社區:賦予溫情廣州更多理性
黃埔區云埔街道辦事處職員彭惠君表示,條例實施以來,所倡導的“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患有傳染性疾病時,采取佩戴口罩等有效措施防止傳染他人”“室內公共場所收看、收聽視聽資料,應當佩戴耳機”等要求,讓這些約定俗成的慣例逐漸固化為行為規范。
黃埔區聯和街科翔社區工作人員陳潔寧介紹,自條例實施以來,社區陸續開展了光盤行動、踐行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招募、分享身邊榜樣優秀事跡等專項活動,引導居民群眾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同時,他們利用顯示屏、廣播、宣傳欄等全媒介渠道,解說條例,為提升居民文明素質營造氛圍。
據彭惠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觀察,使用公筷公勺、公共場所自覺減少噪音等文明行為,已經成為越來越多身邊民眾的共識,云埔街道各社區風氣持續向好。
道德模范帶“光速少年”倡議講文明
花都區花東鎮七星小學有一支“光速少年”跳繩隊,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向上,屢次在國際賽場上奪得金牌。活動中,七星小學的師生們還原了真實的體育課堂,生動展示了特色教育成果,展現了鍛煉體格和強健精神的重要性。
七星小學跳繩隊的主教練賴宣治不僅締造了世界跳繩夢之隊的神話,也書寫了一個鄉村教育的傳奇,入選了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賴宣治在活動現場帶頭宣讀《講文明樹新風》倡議書,與青年志愿者代表一起向全社會發出倡議:“讓我們一起努力、攜手同行,爭當文明風尚的引領者、文明言行的踐行者、文明城市的參與者,讓文明之花開遍羊城,讓廣州變得更加文明、更加美麗、更加精彩!”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明辦、花都區委宣傳部主辦,花都區文明辦、花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承辦,新華街道辦事處、“花城+”APP、“新花城”APP、大洋網協辦,展現了廣州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堅定決心。
新聞縱深
“文明廣州”卡通形象首發
在廣州市文明辦、廣州地區創建辦的指導下,“文明廣州”卡通原創IP形象“文文”“明明”在活動現場發布。這次別開生面的“見面會”揭開了這兩位新朋友的神秘面紗:暖色調“文文”身穿象征木棉花開的紅色裙子、頭上佩戴寓意“愛心公益”的心形發夾,呈現了廣州英雄之城的歷史底蘊、展示了廣州人文的溫暖美好;冷色調“明明”身穿象征枝繁葉茂、綠色環保的圍脖和套裝,頭發水天一色凈如藍,象征著城市環境的潔凈清新,寓意廣州文明風尚遍布羊城。
據悉,一套16款的“文明廣州”主題表情包將在微信平臺上線,公益文創產品“特型全國一卡通”等一系列“文文&明明”衍生文創宣傳品也將同步推出。
廣州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舉為深化廣州精神文明建設和文明城市創建的宣傳,主動適應網絡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和青年受眾的閱讀品味,希望增強文明宣傳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從而吸引和鼓舞更多市民投身到廣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行動中來。
主題宣傳活動專屬H5“文明廣州”上線
在《廣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迎來實施一周年的日子,廣州市文明辦利用融媒體陣地,于近日推出主題為“文明舉止多一分 文明創建我有份”的活動專屬H5,旨在大力普及文明創建知識,營造文明城市創建氛圍。
通過“文明知識街坊文明答題+文明之星點亮廣州”的互動模式,該專屬H5寓教于樂,普及文明城市創建知識,全面營造文明創建人人參與、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社會氛圍。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