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社會 > 正文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廣州入選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

上周,國務院給了廣州一個新任務。

9月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實施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推動在全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同時,選擇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市場主體數量較多的城市,聚焦市場主體和群眾關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

營商環境體現的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經濟軟實力,也是影響市場主體活力、生產力和創造力的關鍵。優化營商環境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這次國務院批準全國六座城市率先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便是要在以往的基礎上再“升級”,通過支持試點城市深化改革先行先試,以適應新環境、滿足市場主體的新需求,更大力度利企便民。

作為“一把手”工程,廣州營商環境改革已經從1.0逐步進階到4.0,改革的程度更深、力度更大、范圍更廣,正以“繡花功夫”將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做精做細做活。

廣州將開啟一場新的“壓力測試”。

企業主體“試驗場”

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市場主體規模是重要基礎。此次入選的六座城市,都具有“市場主體數量較多”的特性。

以截至今年6月底為節點,北京擁有市場主體217萬戶,重慶市場主體總量為308.24萬戶,廣州實有市場主體288.92萬戶,深圳商事主體總量達366.4萬戶。此外,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有市場主體292.9萬戶;截至2020年8月底,杭州市共有市場主體135.7萬戶。

對比不難發現,廣州的市場主體規模在全國排在前列。體量較大的市場主體,一方面具有更多元化的訴求,能夠更及時、有效地對市場變動作出反應;另一方面也證明,廣州營商環境改革落實到位,吸引了越來越多市場主體來到廣州發展。

因此,市場主體的數量并非廣州此次入選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的唯一優勢。更重要的是,廣州營商環境改革中的多年探索,為后續開展試點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礎。

2018年10月正式啟動的營商環境1.0改革,堅持問題導向,針對行政審批領域簡政放權;2019年3月實施2.0改革,重點推進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不動產登記等十大重點領域營商環境攻堅工程;2020年,廣州深入實施營商環境3.0改革,強調了要以市場主體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導向,全力推動跨部門革命性流程再造。

今年5月,廣州以《廣州市用繡花功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營商環境若干措施》的印發為節點,營商環境改革正式邁入4.0階段。

這輪開啟于“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改革,廣州著眼于以“繡花功夫”繼續深化、細化、系統化各領域改革,力求將營商環境改革深入社會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

一連串的改革舉措,讓廣州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僅從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效率這一維度上看,2020年全市精簡的市級行政權力就有3237項、精簡率達到42.7%,取消證明事項470項,市級依申請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98%實現“零跑動”。

2020年在國家營商環境評價中,廣州全部18個指標獲評全國標桿;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初公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落實情況15項創新舉措中,廣州有4項入選。

今年的營商環境4.0改革中,廣州已經明確提出要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打造全國營商環境改革的重要“策源地”和“試驗田”。這不僅是廣州要為全國營商環境改革作出示范的決心與信心,更是廣州基于過往實踐與成效而沉淀的底氣與實力。

朝著六大方向先行先試

試點城市要從哪些領域著手,開展先行先試的探索?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六個具體方向,包括了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進一步方便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提升投資和建設便利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創新和完善監管、優化涉企服務。

這六大領域,恰恰也是市場主體的需求最為迫切、在營商環境改革中最為難啃的“硬骨頭”。要破除這些困擾市場主體的難題,廣州的思路是“以點帶面”,在細分領域、特定區域的試點中,為營商環境的整體優化探尋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路徑。

例如,在提升投資和建設便利度方面,要求試點城市在土地供應前由政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水土保持等一攬子評估,強化責任。企業拿地后即可開工,不搞重復論證。對水電氣暖等市政接入工程施工許可,實施告知承諾管理和在線并聯辦理。

此前,全國首例“交地即開工”項目已經在廣州南沙落地,為企業大幅降低成本。今年,廣州南沙建設項目審批改革“交地即開工”邁入了4.0階段,推出“三推一優”(推行豁免審批、推行“四證”聯辦、推進“承諾即批”、優化標段管理)4項改革舉措,進一步提升審批服務效能,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又如,優化涉企服務領域,要求加快打破信息孤島,擴大部門和地方間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范圍,推動解決市場主體反復多處提交材料問題,促進更多事項網上辦、一次辦。

8月初,廣州印發《廣州市推行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實施方案》,明確將在市區兩級、市各有關部門建立起首席數據官工作隊伍,就是針對各部門間的“信息孤島”、各系統間數據互聯互通問題“對癥下藥”。通過設立“首席數據官”,推動在各區、各部門的協同聯動中實現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規范化、制度化,為市場主體創造更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

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以重點突破引領全市改革縱深推進,廣州正努力為全球投資者營造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以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今年8月,廣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了《廣州市“十四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稿)》等改革文件。文件明確了高水平打造全國營商環境制度創新“策源地”,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便捷高效的政務環境、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營商環境達到全球先進城市水平,在部分核心評價指標上實現領跑,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效。

可見,營商環境改革仍然是廣州未來改革的“頭號工程”。廣州力圖在前期的要素型開放基礎上,著力轉向制度型改革開放,率先建立高水平的、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進而在全球的制度競爭、規則競爭中占據先手,練就一個“級數更高”的廣州。

把“用戶體驗”視作指揮棒

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好壞,不能唯世行排名,也并不全由指標體系決定;打造營商環境的努力,更不是以“應試”為目的。

關鍵要讓企業和群眾評價,看他們是“點贊”還是“吐槽”。

9月9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第二屆營商環境觀察員聘任儀式暨第一次座談會,35名營商環境觀察員正式“上任”。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是廣東省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營商環境指數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經開區第一。

2019年8月,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率先在全省建立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兩年來,已舉辦營商環境“吐槽大會”共8期,收集意見建議150余項,均已辦結。

“縮短政策和細則出臺的時間差”“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對企業進行信用分級”“優化設置高管人才獎勵”……營商環境觀察員提出的舉措和建議,有力推動了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此外,觀察員還深度參與全區營商環境年度改革方案、區營商環境改革創新促進辦法等多項政策制定。

點贊還是吐槽?不同遭遇下的企業和群眾,會作出不同的反應。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他們作為“用戶”的體驗,比起“供給方”自己的感受要重要得多;政府部門作為“供給側”的改革,亦應當把“用戶體驗”視作指揮棒。

坦率地說,同企業和市民期望中的理想狀態相比,目前廣州的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效能,仍有提升空間。

在前期的審批改革中,有的僅僅注重“減時間”,卻忽視“減環節”;也有部分環節,存在“再改,也沒有多大空間”的畏難情緒,企業投資落地仍存在不少隱性門檻;部門間系統集成、數據歸集、資源共享仍欠充分,一些行政審批環節的流程再造仍不到位等等。這類問題若不解決,企業的感受度將大打折扣,前期的改革成效,亦可能被減損。

一旦對標,就會找到可提升的空間。

主動對標世界最高標準,并時刻考量市場主體的需求和感受時,這既要各級官員們自我加壓,亦需要他們在涉及部門利益、局部利益,或是需要改變某種舒適的慣性時,敢于“刀刃向內”。(記者黃舒旻陳思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