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先要打開家門,才能敞開心門。在鐵西區工人村街道工人新村三社區,一場“幸福敲門”行動,不僅敲出了暖暖的鄰里情,也敲響了“兩鄰”社區的特色服務品牌。
“敲”活工人村鄰里文化
談起發起“幸福敲門”行動,社區書記趙詠梅說,現在的工人新村三社區,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是聞名全國的工人聚居區,工人村歷史文化街區就坐落在這里。工人村拆遷前,鄰里關系極為和睦,有著深厚的“一家有難處,大家齊幫忙”的鄰里文化。改造回遷后,既有老鄰居,又來了新鄰居,共有3000余戶居民,以工人為主,老年人居多。如何重新建立起老工人村深厚的鄰里親情,成了社區思考的課題。
“幸福敲門”行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為了推進行動,社區黨委堅持“走為上計”,即“走”入千家,“為”民解憂,“上”情下達,“計”從民意。社區干部、社區黨員、老鄰居“三帶頭”,帶頭敲門入戶,問需求、解難題;對獨居老人、殘疾人和低保戶“三必敲”,送服務、送溫暖。
敲門雖是小舉動,卻架起了社區共治共建的大橋梁,從此居民煩心事有人幫、鬧心事有人解、揪心事有人管。
“敲”響特色養老品牌
據統計,工人新村三社區老年人占轄區總人數的20.3%,人口老齡化嚴重。
通過“幸福敲門”行動,社區深入老人中去,了解老人的實際需求,建設了以居家養老為主、以社區服務為目標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除了可以參加定期開展的文娛活動、健康檢查外,老人還可以在這里吃上可口的午餐,還免費提供上門送餐服務。服務站開辦以來,先后服務老年人6.5萬人次,深受老人及家屬的歡迎,打造出社區特有的為老服務品牌。
獨居老人劉振芝今年82歲,身體還算健康,可是繳水電費、有線電視費這些平常小事,卻成了老人的難事,既不會用智能手機,繳費點離家又不近。
在參與“幸福敲門”行動中,鄰居崔孝華得知此事,主動承擔起幫劉振芝繳費的任務,還每月義務為她理發,有事沒事就上門陪她嘮家常。一來二去,兩個人成了一家人。像劉振芝和崔孝華這樣的好鄰居事例,在工人新村三社區數不勝數。
“敲”亮居民“微心愿”
“幸福敲門”行動,不僅敲響在社區,還敲開了周邊單位的大門。在鐵西區政府及工人村街道的支持下,工人新村三社區建立起了區級、街道、社區三級“兩鄰”社區建設支持聯盟。區城管局、區房產局、區電業局與萬科集團、龍湖集團、溫州商會等單位和組織都加入了聯盟。
這些成員單位在參與社區改造的同時,積極聽取居民想法,幫助居民實現“微心愿”,例如移除17根廢舊電線桿,打造歷史文化長廊、勞模墻、健身步道等,總計涉及項目20余項。
通過“幸福敲門”行動,鄰里的心近了,生活的人情味濃了,社區也更了解居民所想所需,服務更貼心了。工人新村三社區也成了“兩鄰”文化建設市級標桿社區。
據悉,鐵西區現有市級試點社區6個、示范社區2個、標桿社區1個,并將推廣“幸福敲門”行動的經驗,打造更多幸福社區、幸福家園。(記者 葉青)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