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對于南京餐飲企業來說,真正看到濃濃煙火氣的回歸。記者走訪多家餐飲企業獲悉,不少門店兩天的接待量相對于上一個周末有了較大幅度上漲,忙碌逐漸開始。同時,記者也看到,使用公筷公勺也成了餐桌上的新“食尚”。
8月28日中午12點左右,記者在新街口的江南里新百店門口看到,陸陸續續還有顧客走進門店,記者在店內看到大部分餐桌都有客人用餐,只有個別幾個座位還是空的。“隨著部分地鐵線路恢復運行,大概從8月23日開始,我們就能感覺到客人在逐漸變多。”店長周婷告訴記者,最近幾天,每天顧客數量都在逐漸增長。
不過,這也對餐飲企業的疫情防控舉措帶來考驗。古南都集團餐飲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金燦告訴記者,目前總公司旗下多家餐飲門店疫情防控措施已經日趨成熟并走向常態化,所以實行起來更加從容有序。綠柳居、馬祥興、四川酒家等老字號餐飲企業設立門崗,顧客進店前做好查驗健康碼、測量體溫等防控措施,進店后盡量安排間隔就坐,就餐前主動配備公筷公勺,守好防控“餐桌關”,保證顧客安心、放心用餐。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餐飲店內都在墻上或桌上等位置標明使用公筷公勺的提示,而店家主動提供的公筷公勺也基本成了餐桌上的“標配”。“我以前其實覺得公筷比較麻煩,不習慣用,”正在新街口用餐的李先生一邊用公筷夾菜一邊告訴記者,“但老于很在意這個,每次吃飯都搞得像一場監督一樣,后來也就習慣了!”
李先生說的“老于”正是他的好朋友于先生,于先生解釋:“公筷是對自己和大家的健康負責,大家也認為我說的沒有錯,慢慢大家就改過來了。”
公筷的本質是避免“親密”接觸、降低交叉感染,而線上訂單的無接觸配送也越來越普遍。某企業創始人王濤介紹,他們一直在做無接觸配送服務,由外賣員送到取餐處,顧客自行取餐。“我們在每份外賣上會附贈‘外賣安心卡’,消費者可追蹤餐品切配、制作、打包的每個流程,上面還會標注工作人員每天實時更新的溫度檢測和疫苗接種情況,以此實現餐飲安全和疫情防控雙保障。”(記者 王麗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