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這是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根河市境內金河林業局冷極村今冬刷新的最低氣溫。冬季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有著無法想象的冷冽,同樣有著無以比擬的壯美。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地處中國北疆,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是中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的國有林區。
圖為冬日不凍河。 張瑋 攝
“冬天,我們這里盛產霧凇、雪凇、不凍河;夏天,我們這里負氧離子‘超標’;春天和秋天,上帝定會在這兒打個盹兒,一不小心打翻‘調色盤’……”2日,冷極村村民李巖向記者介紹著林區。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8.39%,區域內有一二級河流984條,各類濕地120多萬公頃,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20000個,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6160億元/年。
“俺們守著這片世外桃源,哪兒都不去。”尚建林曾是一名林區一線的采伐工,他見證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的歷程。
圖為冷極村林業工人轉型做旅游,展示和游客一起制作的糖葫蘆。 張瑋 攝
從1952年內蒙古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到中國“天保工程”實施后,2015年全面禁伐。林業經濟變軌轉向林下經濟,林區的建設者搖身變成守護者。
在剛剛結束的內蒙古自治區兩會上,內蒙古政協委員、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佰山介紹,“天保工程”實施后,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蓄積實現雙增長。與開發建設初期相比,到2018年第九次中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林區有林地面積增加393萬公頃,森林蓄積增長3.7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18.29%。“實現了森林資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如今的尚建林在自家的小院兒里開起農家樂,轉型做旅游,就連冬季都閑不著,他也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富翁”。“69年,林區的生產生活變化很大,唯一不變的是這片林子的樣貌和林區人的初心。”
臨近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冷極驛站的老板娘曹淑芳開始著手準備年夜飯:“林區特色‘八大碗’必不可少,野菜餡兒餃子最受歡迎。”
曹淑芳告訴記者,每年春節,國內外游客將村子里的房間住得滿滿當當,大家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掛燈籠、抽冰嘎……“可熱鬧了!”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社會發展、林區改革并未改變當地人的生產生活習慣。每當山貨豐收時,路上總能遇到背著背簍上山采山野的村民;將灶爐、火炕與墻的夾層通過火道連通,形成室內熱循環,依然是當地人抵御嚴寒的傳統方式。
每每走進高高的興安嶺,總有一股質樸的民風混合著濃濃的負氧離子撲面而來。“90后”姑娘吳瓊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阿爾山市,從事宣傳工作。她告訴記者:“沒有什么能比大興安嶺夏天的‘綠野仙蹤’和冬天的‘冰雪奇緣’,更能留得住我。”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