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至8月初,媒體記者暗訪發現,在利益驅使之下,一些人員違規在百度貼吧、騰訊QQ、知乎、豆瓣等平臺發布“代檢”推廣信息,代檢一次費用少則一兩千元,多則上萬元,宣稱業務涵蓋普通入職體檢、健康證體檢、事業單位公務員體檢等。
入職體檢是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錄用人員的一項基本要求。然而,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一種體檢代檢服務,由“槍手”代替入職者檢查全部或部分體檢項目,收費不菲。體檢“代檢”有違契約精神,構成對用人單位的欺詐。一些身體條件不符合崗位需求的求職者,雖然通過“槍手”代檢順利入職,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可能影響工作質量和效率,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一些患有從業禁忌傳染病的人,通過代檢違規從事餐飲、食品、美容美發等工作,更會給公共衛生安全埋下風險隱患。
體檢“代檢”不是近年來才出現的。據業內人士介紹,2007年左右,代檢生意尤為火爆,甚至出現一線城市“槍手”們忙不過來的現象。后來,隨著國家要求不得強制乙肝檢查,醫院逐步規范體檢流程,代檢行業越來越難做。不過,正如有“槍手”坦言,只要“市場”需求存在,體檢代檢依然屢禁不絕。
遏制體檢“代檢”,需要多方協同發力。首先,要提高違法成本。“槍手”代替體檢作為一種舞弊行為,涉嫌欺詐、非法經營,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可能構成刑法規定的非法經營罪。同時,偽造身份證、健康證、醫院證明等,還會涉及其他犯罪行為。為了躲避平臺治理,代檢中介在發布廣告時,往往特意將聯系的QQ號、微信號、手機號夾雜在文字當中,并以字母代替或用特殊字符間隔,以此騙過平臺的關鍵詞篩選。有關部門應將監管觸角延伸到線上,通過代檢廣告順藤摸瓜,揪出幕后“槍手”,依法予以嚴懲。
其次,要規范醫院流程。“槍手”之所以能在醫院、疾控中心一路綠燈通過體檢,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些檢測機構沒有嚴格把關,認真核對體檢者身份信息,給了其可乘之機。相比之下,有的醫院通過給體檢表的個人照片蓋騎縫章、給體檢者系上帶有名字的腕帶、通過身份證掃碼機器核對本人信息等辦法,確保每個體檢者的信息真實有效,這種做法值得各個檢測機構借鑒。用人單位在與醫院簽訂體檢協議時,不妨約定院方防范“代檢”的義務,一旦發現有員工蒙混過關,可以依據協議向醫院要求賠償。
此外,要消除就業歧視。體檢“代檢”的板子不能只打在求職者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種種或明或暗的就業歧視,才迫使一些求職者出此下策。《就業促進法》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以是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為由拒絕錄用。早在2010年,人社部、教育部、原衛生部就聯合下發通知,明確取消入學、就業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但時至今日,仍有個別企業要求入職者簽字“自愿”檢查乙肝五項。
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大對用人單位的監督力度,及時糾正違規體檢行為;同時,加強健康常識的宣傳普及,引導全社會正確看待乙肝等病毒攜帶者,從而消除歧視門檻,讓更多求職者可以坦然面對入職體檢,從根本上遏制體檢“代檢”需求。(張濤)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