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午后,鄭州雨停了,但還沒有天晴。
過去數十小時,對于鄭州而言,是千年一遇的雨夜,也是讓所有人難忘的驚魂一夜。201.9毫米,突破中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
暴雨沖刷下,守望相助的人性在閃閃發光。有街邊挺身而出的路人,他們彼此雖然陌生,卻仿佛一下子成了生死之交。有被互聯網連接起來的人,無論身在現場還是在千里之外,都能把微光點亮,把希望傳遠。
暴雨傾倒了城市,卻溫暖了彼此。那些暴雨中身體力行的身影,一次又一次釋放出“我會給你懷抱”的信號。溫暖來自四面八方,七省專業救援人員連夜抵達,大中小企業出錢出力緊急馳援,各界捐款源源不斷。
作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北的地方,一天下了170個西湖的雨,鄭州的災情始料未及前所未有,也考驗著這座中部大城防災應災的能力,生命保障,財產安全,交通出行、必需品供應,每一道都是爭分奪秒的必答題。
應考者不只是鄭州,今夏入汛以來,從北京到陜西,從華北到川渝,暴雨乃至大暴雨的預警接踵而至。我們為愛歌頌,又務必信守科學預警、理性防范。
當天災突襲,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守望:預報預警力度夠不夠?預警之后的應急應災響應如何?救援調度快不快?安置處置是否到位?需要被完善的減災機制在哪?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特大暴雨或許千年一遇,但暴雨年年有,城市看海、劃船出行已成為夏季里人們稀松平常的調侃。
落后的給排水系統、擁堵的泄水渠道、被擠占的蓄水空間,不相匹配的硬件系統都是需要被警惕的隱患,稍有不慎就將打碎一座城市安穩的濾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補齊硬件是第一步,多部門的協同應戰則能讓損失降到最低。
城市治理,防災減災需要系統化、科學化、專業化、持續化。從氣象預報,到應急預案,再到有條不紊的實施,是應災時必不可少的系統化、持續化,也是置身其中每個實操部門的專業化、科學化。
城市治理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關乎所有人衣食住行的環環相扣。63.9%,去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70%。在從“鄉村社會”快步走向“城市社會”的進程中,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鎮人口密度越來越高,當極端天氣此起彼伏,當千百年一遇的紀錄次次被刷新,鄭州一課,是為了我們曾經歷的一切,也是為了我們不必經歷一切。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