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太原頭腦 一枝獨秀

開欄語:飲食習俗是一切文明的基礎,它融于言行,關乎禮儀,近乎信仰。它在人們的骨子里,形成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氣神,表現了一個地方的生活之美、之樂、之獨樹一幟。今起我們將為讀者推出一組關于山西飯菜的系列報道。
    “暖日宜看胸背花
    寒朝最愛頭腦酒”說起頭腦,這是最令太原人驕傲的地方名吃。不過,能習慣它的人可真是不多。尤其頭一次入口,多數人都只動幾口,不過吃幾次后,就會上癮。
    冬天來了,到了喝頭腦的時候。
    老太原人喝頭腦的正確打開方式一般是這樣的:不緊不慢地進店里,拿出年票或者月票,撕一張給店家,然后四處打量,找空位,順便看看有沒有熟悉的街坊四鄰或是跟自己一樣的老主顧。
    “老哥來了……”
    “今兒早啊……”
    “你也早啊……又來喝一壺……”簡單寒暄幾句,坐定。
    服務員托著兩大碗頭腦,端上桌,這就是雙碗,看似一樣,實則一碗有料,另一碗只是面糊糊。擺好頭腦,必須再擺一碟子腌韭菜,別看這碟韭菜不起眼,離了它可不行,這是頭腦的藥引子。除了韭菜,喝頭腦還有一樣標配,那就是黃酒。喝頭腦還需搭配主食,過去多是帽盒,而今大多是“梢梅”。
    為此,曾問過一家頭腦店老板,老板坦言,頭腦里用了整塊的羊肉,一些不整在的肉塊就做了肉餡,所以推薦梢梅的情況自然就多了。
    過去喝頭腦必得早起,要打著燈籠去。根據冬天太陽起床的時間估計,應該是清早四五點鐘的樣子,現在去喝頭腦肯定不用這么早了。日上三竿也還有人進店喝頭腦,而且過去頭腦也多是到了霜降之后才會陸續上市,而今一年四季都有賣頭腦的。不過,寒冬臘月喝頭腦的人還是遠遠大于其它季節,畢竟習俗是極頑固的。
    頭腦切不可一端上來就喝。老話說:急性子喝熱粥——燙嘴,喝頭腦也如此。一碗稠糊糊的頭腦端上桌,拿著勺子沿著碗邊溜一圈,舀得滿滿的,夾一點切成小段的韭菜放上。滿滿一大口,微咸、略甜、還有些許酒氣飄入鼻腔。先美美喝幾口,再拿筷子從糊糊里撈一塊煮得軟爛的羊肉,入口綿軟,毫無腥氣。碗里除了羊肉塊,還有蓮藕、綿山藥塊,一般都是三塊羊肉,三塊綿山藥,三兩片蓮藕,就著老韭菜越喝越上癮。
    關于頭腦的來歷,最大路的說法就是傅山當年為給母親治病研究出來的,因里面用了八種養生的藥物,又被叫做“八珍湯”。頭腦是地地道道的藥膳,其功能在于為人治病,強身健體。
    對于頭腦的來歷,我不認為就到傅山這里為止,它應該有更為悠久的歷史。因為任何一種美食的產生都不是隨隨便便的,每一樣能流傳至今的食物,其背后都有強大的推動力,或是與某種約定成俗的禮儀不可分割,或是受到某個群體的世代沿襲。于是從歷史文獻、古籍小說中一路尋去,找到了文章開頭那副對聯“暖日宜看胸背花,寒朝最愛頭腦酒”,這兩句對聯講得是一段明代嘉靖年的往事。
    這句聯出自明代瑞州的兩位進士之口,一位叫敖銑,一位叫吳山。兩人是同鄉,都是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縣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兩人同年得中進士,吳山為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古代所稱的“探花”;敖銑,獲二甲第一名,舊稱“傳臚”。敖銑與吳山不僅是同鄉,同年考中,后來兩人還做了親家,住得還挺近。有一天,吳山過生日,親家敖銑來了之后就豪飲大嚼。吳山作為壽星一早穿戴整齊,應酬來賓。那些來拜壽的門生們早已經餓了,看敖銑喝得十分歡暢,吳山忍不住出了句上聯:暖日宜看胸背花。敖銑應聲便回下聯:寒朝最愛頭腦酒。兩人相視大笑,推杯換盞,壽宴達到了高潮。
    “頭腦酒”又是個什么東東?
    在與兩人同時代的另一位文人的筆記中尋得了蹤跡。明代朱國楨在《涌幢小品·頭腦酒》中記載:“凡冬月客到,以肉及雜味置大碗中,注熱酒遞客,名曰頭腦酒,蓋以避寒風也。考舊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將軍甲士皆賜頭腦酒。祖宗之體恤人情如此。想宮中進膳后出視朝。遍用之近侍。推己及人。無內外貴賤一也。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罷之。而百官及民間用之不改。”這就是說,頭腦酒是明朝皇上賞賜給殿前將軍甲士食用的,一種用熱酒把肉和雜味沖燙之后食用,用以驅寒,保護頭腦的藥膳。根據朱國禎的記載,頭腦酒到景泰年后,皇家便不再賞賜此物,而民間和百官已經習慣,照舊食用。
    明末時期的四川人李實,在他的《蜀語》中則說了頭腦酒的具體材料。“頭腦酒,用肉、豆脯報(通假爆)切如細粸,炒,用極甜酒加蔥椒煮食之,俗曰摻頭酒。寒天早晨食之為宜。”李實與朱國禎記錄的頭腦酒,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是把熱酒沖在肉和調味料中;而后者則是肉菜調料和酒混合后煮熟。而且李實還強調,這種酒最好是在寒冬的早晨吃。
    《金瓶梅詞話》《梼杌閑話》中記載,熟雞蛋、肉丸子、餛飩等食物,也能做頭腦酒。即先在碗中放入這些食物和調料,然后再用很燙的酒沖在碗里,這樣就能食用了。這些資料表明,當時的頭腦酒,并沒有什么材料限制,肉類、蔬菜、雞蛋、乃至于餛飩、肉丸子都可以,酒也可以是甜酒。
    更早的元代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中也有關于“頭腦酒”的記錄。小衙內云:“俺兩個在此接待老包,不知怎么,則是眼跳。才則喝了幾碗投腦酒,壓一壓膽,慢慢地等他。”這里說的“投腦酒”也是“頭腦酒”。在明清資料中,《水滸傳》《金瓶梅》《無聲戲》《涌幢小品》《蜀語》《典故紀聞》《醒世姻緣傳》等作品中,也都多次提及過頭腦酒。不過,名稱不一而同,比如腦兒酒、頭腦湯、頭腦等。頭腦酒是一種北方冬季御寒的飲食。嚴冬寒氣逼人,每當大風從北方漫卷而至,行人如不戴棉帽、皮帽之類,簡直頭疼欲裂;而“肉及雜味”“注熱酒”食下的結果,不僅可以增加體內熱量,特別是能夠有助于活血,這就起到了擋風驅寒、以免頭痛的作用。
    有學者考證,頭腦酒之“頭”,并不是指腦袋,而是指“酘”(讀音為豆)。頭腦酒最早就寫作“投腦酒”,而“投”在飲食方面與“酘”通假,所以“酘”常寫作“投”,又與“頭”用混。酘,意思是再一次釀造的酒。因為初釀之酒味淡,所以古人會在這種酒的基礎上,用米飯等加入酒中再一次釀造,這樣就能得到味道稍微濃甜的酒。當然,酘要不止一次,多的話可以有六七次。這種多次釀造酒糟的技藝便是制作頭腦中密不外傳的秘籍。
    說到這里也就明白了,如今的太原頭腦,應該是在明代流行的頭腦酒的基礎上改良而來。太原頭腦現代的加工方式是先把羊肉煮熟、切塊,再把山藥、藕根去皮成型蒸熟。小麥面粉入蒸籠蒸三個小時后制成煨面。把原來熬羊肉的熟湯燒沸,將煨面置于滾湯中,攪拌成糊,稠稀達到掛勺不糊勺為好,先將羊肉、藕塊、山藥置于碗中,再注入滾湯,吃時再配以腌韭菜即可。同明代頭腦酒相比較,今時頭腦用酒已經極少,輔料品種也有變化,這變化就是傅山先生改良所做。做頭腦也有秘方,不是開飯店的就都會做,頭腦的核心機密是做酒醴的方劑,這不是廚師所為,而是醫師所為。過去太原城里做頭腦的多是清真店,而今格局雖然已經變化,但是各家所做頭腦也是各有差異,味型并不統一。
    在明代廣泛流行的頭腦,難道在別的地方已經無蹤影了嗎?
    翻翻記錄可見,至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山西壽陽和昔陽兩地還有頭腦蹤跡。壽陽頭腦和昔陽頭腦是素頭腦,壽陽頭腦也是在秋后才上市,作為當地過節迎賓的特色,特別是在大年初一的清晨吃餃子時,要以頭腦湯伴食,而且這種習俗在《壽陽縣志》中有記載。不過,有趣的是壽陽頭腦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滴入汾酒而成。昔陽民間則有俗語“要想吃得好,扁食(餃子)加頭腦”,從這句俗語也似乎能窺得這一飲食習俗與大年初一有一定關聯,其制作方式上與壽陽頭腦頗為相似。都是將豆腐切成筷頭丁,用熱油煸炒至虎皮色,加入紅糖、粉條、紅薯、銀耳等,最后打入蛋液,出鍋時加入白酒。這種飲食同樣是要起到通筋活絡、暖胃健脾、活血化瘀的食療效果。
    據此看,頭腦曾經應該是歷史久遠的一種冬季養生的飲食方式,有了傅山的加持,有了人們對這位明末大儒的敬仰,太原人的頭腦才得以一枝獨秀至今。
    

山西晚報記者 李雅麗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