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財富 > 正文

2020年邢臺市成功實現PM2.5平均濃度“退倒十”目標

這是一張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堅持“補考”與“趕考”一起抓,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0.4億元,比2016年增長26.8%。

創新實施“標準地+承諾制”“畝均論英雄”、綠色金融、國有企業重組等20項重大改革事項,發展質效大幅提升。

2020年我市成功實現PM2.5平均濃度“退倒十”目標。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國168個重點監測城市倒21位,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

……

改變,起于科學部署、戰斗動員,成于苦干實干、求新求變。

近年來,市委為邢臺探索出一條欠發達地區高質量趕超發展的路徑。立足邢臺市情實際,貫徹新發展理念,形成了“一三五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打出了一套高質量趕超發展“組合拳”,構筑起邢臺發展新路徑的“四梁八柱”。決心以超常規的舉措和氣魄,打破思想藩籬,不懼涅槃之痛,咬緊牙關奮斗,明顯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

思路清晰、目標篤定,全盤工作漸次推進、有序展開。隨著發展階段的進步、發展理念的創新,我市在抓好項目“雙進雙產”“234+1.5”“一高兩低”、畝均論英雄、萬畝千億大平臺、“五未”土地處置、存量企業“一主三覆”、開發區升檔進位等各項重點工作的同時,不斷豐富完善“組合拳”,謀新局、拓新路、出新招,“大抓落實、大干實事”,培育新動能,實現新發展。

量質并舉項目聚勢 挺直高質量趕超發展“腰桿”

市委、市政府清醒認識到,我們與兄弟市、發達地區的差距是在擴大而不是縮小,認清邢臺主要經濟指標落后的最大原因是投資不足,工作落實乏力是最大的難題,要真正把精力放到實打實抓投資上,落到實實在在的項目上。

項目“雙進雙產”是高質量趕超發展的“主引擎”。從促項目入手,我市明確了高質量趕超發展的路徑。突出抓好項目“雙進雙產”,緊盯項目謀劃、引進、推進、投產、達產不放松,加快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推進傳統產業集群優化提升,對城市經濟新平臺新模式新業態新項目和能夠促進群眾增收的項目,咬住不放、虎口奪食、一抓到底。

堅持“項目為王”。扎實推進項目“雙進雙產”,“以打樁論英雄”,以“見工地、見設備、見產品”為工作標尺,狠抓項目落地。市委、市政府每半月召開一次項目“雙進雙產”工作例會,通報進展、查找問題、制定措施,扎實深入推進項目建設。

堅持“以畝均論英雄”。全面考量項目規模、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科技含量、環保標準等質量指標,堅持“234+1.5”標準,突出“一高兩低”導向,做優增量。開展“五未”土地處置,對土地利用效率進行評價,以差別化政策為調控手段,把土地資源產出效率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扎實推進“六重”工作。圍繞重大產業、重大項目、重大改革、重大平臺、重大政策、重點要素,專門制定計劃,推動“三創四建”活動本地化、具體化、系統化、精細化。

新增動能加快凝聚:今年以來截至7月底,全市新增開工入庫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37個,新增竣工入庫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4個。新增城市經濟綜合體項目66個,其中建成運營城市經濟綜合體46個;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眾創空間68家。

經濟質效提升趨穩: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73.75億元,財政、金融增速穩居全省前列,外貿進出口總值完成100.5億元,同比增長43.1%。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今年上半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1.1:40.9:48.0,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6、0.3和5.7個百分點。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厚植興業沃土引“客”來

項目建設“速度與激情”背后,是我市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區域發展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最終比拼的是營商環境,誰的營商環境更優秀誰就能脫穎而出。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提出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最優營商環境作為最大的投資優惠政策和對創業創新最大的扶持政策。

邢襄大地,“刀刃向內”促改革早已成為服務型政府的普遍共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以數字化變革為動力,我市充分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下好應對變局的改革先手棋,打好開拓新局的主動仗。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勇于突破條條框框,打破壇壇罐罐,以改革開放的重大進展打破發展束縛,不是一道選答題,而是推動邢臺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的必答題。市委堅持“改革才是最大的政策”“管用才是最好的政策”兩個導向,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強力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活力,強勁提升高質量趕超發展新動能。

我市推動各類改革向基層延伸,企業群眾辦事涉及到哪里,證明材料就清理到哪里。截至目前,市本級兩批合計取消證明材料298件,取消率為96%。各縣(市、區)累計取消3301件。“越簡單越好”日益成為審批工作的常態。市本級兩次證明材料的清理,不僅涵蓋了市級各部門,還橫向延伸到政府部門下屬各企事業單位和各行業公共服務單位,縱向延伸到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

我市鞏固提升“兩不見面”改革成果,推進“互聯網+政務”和“一網通辦”,基本做到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全省最短,讓企業和群眾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

哪里的營商環境優、服務質量好、辦事效率高、投資成本低,企業就會到哪里發展,資金就會往哪里聚集。眼下,我市營商環境這一“軟環境”正在逐漸變成“硬實力”,營商環境的好口碑正吸引客商紛至沓來。上半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9.8%。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市場主體725385戶,同比增長13.6%,新增市場主體56763戶。

痛下決心治污染 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治理大氣污染并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高質量趕超發展,是通過恢復“綠水青山”來獲得更大更好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趕超發展,以超常的勇氣和手段抓好生態環境治理,邢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020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PM2.5平均濃度2項指標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PM2.5年均濃度居全國168個重點監測城市倒18位,成功退出“倒十”。

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國168個重點監測城市倒21位,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

“來邢臺投資興業吧!”正是因為有了生態底氣,邢臺人向四面八方的客商發出誠摯邀請。

從客觀條件來看,“重化圍城”的邢臺進行大氣污染治理難度系數很大。而比產業困局更難破解的,是長期以來部分人安于現狀、畏難不前的觀念:“區位劣勢論”“污染輸入論”“產業不優論”“無可奈何論”等認識誤區。

面對大氣污染治理的嚴峻形勢,該如何突圍?去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破釜沉舟的力度和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力爭到2020年底PM平均濃度退出全國“倒十”。

大氣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在于發展質量不高、產業結構不優、發展方式落后。對此,我市有的放矢治本攻堅綜合施策。

重點治理的是那些重污染企業,并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所有企業拉閘限電、一關了之、一罰了之,而是在“精準、精細、精確”上下功夫。對鋼鐵、玻璃、焦化、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和工業爐窯、涉VOCs企業等,實施改造提升或綜合治理,對重點企業實行排污總量控制,嚴禁超標排放,嚴查違法違規排放,日控月考,從嚴監管。

以生態環境治理為杠桿撬動產業結構調整。對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嚴格依法執行項目“一高兩低”準入標準;對鋼鐵、水泥、玻璃、焦化等行業,下決心推進轉型升級。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去年,我市PM2.5年均濃度成功退出“倒十”后,市委、市政府又拉高標尺,提出今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退后十”的目標。

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爭取,老百姓盡享藍天白云、繁星閃爍。七里河吸引來白鷺等野生鳥類棲息。水天一色、百鳥齊飛的美景,讓許多鳥類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

展望未來,路曲且長。讓我們鉚足勁、抓落實,一環緊扣一環,一步緊跟一步,精益求精干好每一項工作,披荊斬棘破解一個個難題,抖擻精神打好一場場硬仗,讓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成色更足!(記者 郭文靜)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熱門資訊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