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在于為民,要用數字化方式解決城市治理和民生領域問題,用數字化場景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讓市民生活更美好。
交通是數字青島建設的重要領域,也是數字化可以大顯身手的場景。前不久在青島舉行的第二屆膠東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工作推進會暨智慧交通與大數據應用創新發展論壇上,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以智能交通發展戰略與交通大數據應用展望為主題,闡述了他對交通數字化和智慧交通的理解。
始于出行,融入生活。陸化普認為,未來的城市、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建立在承載物理實體的交通網和承載非物質實體的信息網上,物理網絡和信息網絡相互融合互為支撐的發展模式將以一種看得見的狀態更好地賦能城市運行和市民生活。隨著交通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智慧交通將極大地提高城市交通的運營管理和綜合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人物小傳
陸化普,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兼任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公安部、中央文明辦、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綜合交通規劃、智能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交通戰略與政策等領域研究。在清華大學學報、中國公路學報等國內外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29篇,其中SCI/EI檢索223篇。著有《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城市交通現代化管理》《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等27部學術著作。其中,《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入選國家“十一五”教材。先后獲得19項重要獎項;擁有5項主要發明專利、9項主要軟件著作權。
核心觀點
●未來的城市、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建立在承載物理實體的交通網和承載非物質實體的信息網上,物理網絡和信息網絡相互融合互為支撐的發展模式將以一種看得見的狀態更好地賦能城市運行和市民生活。
●目前,交通大數據的功能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在交通大數據進入深度應用的新階段,業務聯動應是當前階段的發展重點和核心任務。
●未來的公交服務將是多樣化、可選擇的,需求響應式的公交出行服務會改變現有的出行生態。
●車路協同是智能交通領先發展、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抓手。但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是兩回事,車、路側與云端要各得其所,分工合作。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打造“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基建樣板工程。
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的支撐。201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大力發展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實現深度分析研判、智能決策、精準管理的重要手段。“對交通需求特性的分析,是做好交通布局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陸化普說,比如,我們要建設市域鐵路,要建設路網體系,該不該建?什么時間建?雖然可以從區域發展、網絡布局角度拿出設計方案,但并不意味著要立即啟動。那什么時候該建呢?以城際鐵路為例,建設的時機十分重要,建設過早投資過度超前,利用率會不足;建設得過晚,可能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去主要靠交通調查來獲取相對精確的量化分析,但花很多時間和資金通常只獲得有限的數據。現在有了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支撐,交通大數據獲取更容易更精準,我們可以準確而富有時效性地把握交通需求的特性,從而更好地支撐我們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決策過程。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智能交通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利器。對城市交通管理部門來說,通過實時交通安全隱患分析與交通安全態勢預測,可以建立隱患排查處理機制。通過交通與氣象等一體化分析,可以實施精準的安全管理與交通管理。以現在高速公路行車管理為例,遇有冰雪路面、大霧等惡劣天氣,我們目前的限速管理還是比較粗糙的。是不是可以探討根據不同路段、不同狀態來決定限速標準?就目前的技術水平,冰雪路面的摩擦系數與相應的汽車行駛安全速度之間完全可以通過智能化手段來模擬“演算”出來。另外,我們的報警方式也略顯滯后,很多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報警,報警人經常無法說清楚事發的確切地點。以前,歐洲曾探討過通過App或車載設備實現一鍵上傳事故地點等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并沒有實現。但是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智能交通完全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陸化普認為,目前,交通大數據的功能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無論是在交通運輸還是城市交通領域都有大量的數據,但依然是數據孤島。有些數據即使破解了若干障礙實現了融合,但在融合基礎上的深度分析、挖掘應用等工作才剛剛開始。在交通大數據進入深度應用的新階段,業務聯動應是當前階段的發展重點和核心任務。
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力支撐
如今,交通擁堵已成為中國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擁堵是怎么發生的,如何提前研判、快速響應?智能交通就是解決交通擁堵的有效手段。
“大家都知道擁堵會形成一個波,擁堵回波有屬性。簡單地說,擁堵波的回傳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道路性質不同,道路的交通量不同,它回傳的速度不同。其中,高速公路的擁堵回波能達到時速20公里。”陸化普舉例說,交通擁堵發生了,一小時內不解決,擁堵范圍就會擴展到20公里以上。如果我們能快速判明交通擁堵在什么地方發生,迅速找到交通擁堵發生的原因,就可以大幅度地削減交通擁堵。半小時處置完畢,擁堵回波就會縮減到10公里;以此類推,15分鐘就是5公里了,5分鐘的話,它的影響范圍可能就控制在1公里范圍內了。
陸化普認為,建立基于大數據支撐的交通控制、管理、決策、服務一體化的部門聯動、協同管控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將成為解決交通擁堵的關鍵支撐。利用智能手段,可實現快速確定當前時刻道路擁堵源頭、自動報警、快速確認成因、形成緩堵方案、精準實施、實時定量評價實施效果,將突發性成因導致的擁堵源頭消除在萌芽狀態,縮短周期性成因導致的擁堵源頭持續時間并與生成緩堵方案融為一體,實現精準緩堵。
未來的公交服務將是多樣化、可選擇的
在城市交通系統中,公交優先十分重要。目前,包括青島在內的37個城市已通過公交都市驗收,被授予“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還有幾十個城市在等待驗收。陸化普對公交都市建設十分看好,認為以智能化、便捷化等為特征的公交都市創建工程契合未來的出行趨勢,可以極大改善人們的出行體驗。未來的公交服務將是多樣化、可選擇的,需求響應式的公交出行服務會改變現有的出行生態,有效滿足乘客出行的多元需求,增加公共交通可達性。
傳統公交系統以固定路線的形式給公眾提供出行服務。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滴滴等科技出行公司通過運用新技術賦能傳統出行,需求響應式公交應運而生。所謂需求響應式公交,就是根據用戶出行需求,提供非固定路線的、能夠實時拼單的公交系統。根據用戶的個性化出行需求靈活調整運力,針對客流和虛擬站點實時計算最優路徑,快速進行公交運力資源動態調配,實現全局效率最優,有效彌補傳統公交在特定區域、特定時段內運力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提升公共交通運行效率。目前,滴滴已在青島、西安等多座城市落地需求響應式公交,為用戶提供了經濟、直達、有座、少步行的響應式公交服務。
陸化普認為,要實現“可選擇、多樣化”的公交出行目標,需要建立集智能設施、車輛,智能收費,智能運營管理系統,智能工具、智能服務于一體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統。這個平臺至少要包括五大功能:
一是智能公交平臺(大數據分析研判平臺):智能公交的“智慧大腦”,建立先進的智能公交運營組織與管理系統,實現智能公交的綜合分析研判、精準高效決策、科學優化管理、智能組織與調度等。
二是傳統公交服務提質增效:提升正點率、完善信息服務、完善末端交通、提高直達率和覆蓋率等。
三是多樣化的智能公交服務:通過定時定線、定制服務、需求響應、全程管家式等多樣化服務,創新發展的脈絡思路,提供一流公交服務。
四是設施與車輛的智能化:通過綠色智能公交車、智能公交站臺、智能公交場站的建設與完善,實現智能化的公交設施與車輛。
五是自動駕駛公交的示范和引領:以自動駕駛公交為突破點,形成開放城市道路環境下的自動駕駛公交的示范和引領。
車路協同與自動駕駛
隨著信息化與汽車的深度融合,汽車正在從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轉變為新型的智能出行載體。《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里專門提到要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包括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的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加強跨部門的融合創新。
近年來,各國大力支持智能網聯車發展,我國從政策扶持、制定道路測試法規、建設示范區、基礎數據平臺、產業創新聯盟和批準重點項目等多方面推進智能網聯車的發展。目前,北京、上海、重慶、浙江、長春、武漢、無錫等地建設了20多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推動半封閉、開放道路的測試驗證。2020年底,青島出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發力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今年5月28日,首批在青島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主體名錄公布,共10家企業入選,標志著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應用正式“開閘”。
“車路協同是智能交通領先發展、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關鍵抓手。”陸化普認為,車路協同和自動駕駛是兩回事,他主張推進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有大量的功能,比如說交通態勢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務、動態交通組織、交通安全預警以及未來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業務聯動。
如何理解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他進一步闡釋道:簡單來說,就是什么任務分配給車,什么任務分配給路側,什么任務分配給云端,要有各得其所的分工與合作。打個比方,我們的眼睛、耳朵所感知的范圍是有限的,前方5公里的冰雪路面我們就不知道,前方交叉口交叉方向的交通狀態我們的眼睛也是不可能轉彎的,這些誰有優勢呢?路側的邊緣計算就有優勢,云端也有優勢。所以,要按照各自的優勢做好合理分工和緊密配合。車輛本身的車輛感知和車輛控制操作,是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取代了就不安全。對于路側信息的匯集、綜合信息判斷、路側的融合分析,則需要邊緣計算來解決。而云端能夠匯集到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多內容的信息。各方協調配合好,基于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才能駛入快車道。
打造交通新基建樣板工程
最近幾年來,5G、AI、大數據等新技術加速向交通行業融合,新基建將城市競爭引入了智慧化新賽道,各地加快構筑智能綜合交通體系,積極推動新基建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作為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陸化普對雄安新區的綜合交通體系、新基建有過深入研究。為避免重蹈“現代城市病”之覆轍,他建議雄安新區應做好綜合交通系統的頂層設計,建設綠色智慧交通系統。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統、智能停車系統、智能交通管理系統、智能物流系統、智能共享單車系統等將成為展示智慧新區的一個個窗口。以新區新基建為樣板,他總結了現代交通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應該有四個基本功能和要求:一是感知能力。二是傳輸能力,要有通訊功能。三是根據車路協同等綜合管理判斷的需要,要有計算能力。四是需要應用支撐,要有基礎的應用平臺。
展望未來,陸化普認為,隨著交通與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度融合,新基建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應以促進交通運輸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打造“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的新基建樣板工程。(記者 周建亮)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