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舉行閉幕式,一場年度智能科技盛宴徐徐接近尾聲。大會期間,來自全球智能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分享了最新的睿智觀點,提出了洞悉發展方向的見解主張,讓本屆大會成為觀察智能科技創新、智能產業發展、智能成果運用的重要風向標。
世界智能大會給天津帶來了什么?天津還要再做哪些?觀察叔和大家一起梳理回顧。
“白米飯”與“紅燒肉”
曾記得在首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有一段評論:“發展智能科技是在投資未來。天津市委、市政府手里端著白米飯,但忙著為未來的老百姓燉一鍋紅燒肉。”這個形象的比喻幽默而又深刻地點明了當時天津舉起智能科技產業大旗的戰略思考。“天津率先將發展智能科技產業作為突破口,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已成為過去五屆世界智能大會參會嘉賓的普遍看法。
首屆世界智能大會舉辦于2017年6月。同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五年來,我市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出建設“天津智港”,連續出臺一系列“硬核”舉措,推動智能科技產業、信創產業發展——設立百億智能制造專項資金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基金,制定《天津市貫徹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意見》《天津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行動計劃》等,與中國科協合作共同在天津開展全域科普和科創中國的推廣示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區、國家車聯網先導區(西青)成功獲批……
世界智能大會讓智能科技創新的種子在天津落地生根,也讓智能科技產業在津沽大地開花結果。從統計數字看,今年一季度我市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106.20億元,同比增長27.5%。分門類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0%,兩年平均增長9.6%;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4%,兩年平均增長9.0%。
同時,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目標更為聚焦。本月公布的《天津市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預計2023年,天津信創產業規模將壯大到1500億元。
以會興業,天津舉辦世界智能大會的溢出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參會的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不無感慨:“聯想實現了三年前確立的天津‘千人百億’目標,去年在津員工超過1000人,營業收入達到115億元。天津提出制造業立市、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符合市場和產業潮流。聯想將積極投身天津發展,爭取未來三年實現業務規模再翻一番。”
不僅如此,本屆世界智能大會產業合作的好消息接踵而至。19日,市政府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9日,我市分別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聯想集團、滴滴出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9日,天津(濱海新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現代中藥創新中心揭牌。20日,在世界智能大會項目簽約活動中,共簽約項目210個,投資總額1057億元。
這些高端務實合作成果,讓我市智能科技產業的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
“獲得感”與“新期待”
“在天津街頭,吃煎餅果子,都可以掃碼支付,煎餅小哥說了他的‘獲得感’——講衛生,不找零,沒假幣。”這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2018年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舉例說明人工智能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捷。
對于觀察叔這樣徹頭徹尾的文科男來說,當初對智能科技的認知與那位煎餅小哥基本相同。
說來湊巧,連續參加四屆大會報道的觀察叔,由于近期腿腳不太方便,錯過了本屆大會的現場采訪。開幕當天,觀察叔是在家中全程觀看了大會直播。當觀察叔腦海中循環播放著“什么,是智能科技?什么,是智能科技?……”,家人拿出了擦地“機器人”,準備通過這個“神器”替代腿腳不便的我。家人還說,這款擦地機已經“落伍”了,在網上訂購了一款更好、更便宜的,6月1日發貨。
真沒想到智能科技與觀察叔如此密切,需求如此緊迫。
經過多年的應用場景開拓,人們對智能科技的認知已經遠遠超出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等等。特別是去年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加速了智能科技走進百姓生活。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在本屆智能大會高峰會上提供了一個案例:“科大訊飛的一個系統,在半年多時間里,對1300多戶重點關愛人員提供人工智能服務,累計提出了2185次重要警告。比如,當老人在家里突然摔倒時,系統會自動報警。如果有老人離開家,系統發現后臺數據不對,也會馬上通知他們的家人。”
這樣的服務可以看作是智能化的“早看窗簾晚看燈”,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支撐。
5月20日,天津“城市大腦”正式發布,旨在通過搭建天津城市智能中樞、構建城市運行態勢“數字駕駛艙”、創建政務服務與城市治理領域多元化應用場景,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讓生活更美好。來津參加世界智能大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與大家分享了城市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城市大腦將讓城市治理更精準,打通社區服務‘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惠及每一個人,城市大腦也是營商環境,是創業沃土,希望接下來天津‘城市大腦’的實踐探索為超大型城市數字化治理提供新樣板。”
22日至23日面向公眾開放的大會智能科技展,火爆預約和熱情參觀,足以說明天津市民感受智能科技魅力的強烈愿望,背后更體現出對明天美好生活的期許。
“人工智能”與“無限可能”
智能科技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憧憬。無論是“白米飯”與“紅燒肉”還是“獲得感”與“新期待”,無論是產業發展實效還是生活的便利快捷,都反映出人工智能科技能夠給經濟發展和現實生活帶來無限的可能。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大潮,天津應該繼續做什么?
首先是咬定目標、抱定信心。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本屆大會上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呈現從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發展、從單體智能向群體智能演進、從數據驅動向場景牽引拓展等新態勢。同時,人工智能領域還需要突破若干前沿科技和關鍵技術。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術,成為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指出,今后15年,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制造業必須要抓住這一機遇,集中優勢力量進行一場決戰,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彎道超車、跨越發展。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途遙遠。從首屆世界智能大會到第五屆,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天津咬定發展目標,積極擁抱智能科技發展,努力攻克前進路上的一個個堡壘,發展成效、生活改變有目共睹。面對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新態勢,未來路上的困難和挑戰絕不會亞于我們經歷過的風雨,惟有堅定信心、咬定目標、勇攀高峰,凝聚科技自立自強的志向志氣,才能將人工智能蘊含的“無限可能”轉化為現實發展的“實際性能”。
優化創新生態,形成協同集成效應。
“希望共同努力,讓世界智能大會從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發展成為一個‘創新平臺’,更好地加強對接政府部門與企業家、科學家的三方合作。”一位相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說。
在與會嘉賓的討論中,來自企業界的專家表達了希望通過世界智能大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溝通協作,形成產業集群創新的愿望。同時,芯片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人工智能科技人才培養、安全、應用場景、科技倫理、數字鴻溝等等也成為學界、業界十分關心的問題。
智能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已經走過了單兵突破的階段,正在向全方位、系統化的集群協同創新的方向發展。這更加需要相關部門圍繞創新需求、產業需求作出前瞻性布局,以“有組織的創新”形成產業鏈、創新鏈集群協同突破的效應。這也更加需要相關部門更為深入地了解企業需求,提供更為精準的政策服務,幫助創新主體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地去攻克,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營造智能發展生態。
開放包容是天津的城市基因。
湊巧的是,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開幕日定在了“5·20”當天。這宣示了天津的鮮明態度,擁抱智能科技,熱愛創新進取。在智能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大勢下,也更加呼喚我們從自身做起,支持創新、寬容失敗,敞開心扉、敞開胸懷,從思維觀念上主動接受新鮮事物,為創新提供更為寬松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