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上期所主辦的第十八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有色分論壇以“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助力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邀請了業內眾多知名專家,聚焦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討“雙碳”政策對有色金屬產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共商新形勢下“期現互動、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新舉措。
加強期現合作 助力有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健介紹,有色金屬產業是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都很高的產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消費、貿易大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現貨與期貨市場。
在有色金屬產業運行方面,2020年我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首次躍上6000萬噸的新臺階,達到6168萬噸,同比增長5.5%,規上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833.2億元,同比增長19.2%,為我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做出了行業貢獻。
與此同時,隨著后疫情時代下全球經濟逐漸復蘇,特別是在新基建、新能源的帶動下,制造業復工復產對有色金屬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不斷改善。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原材料行業成為拉動我國工業利潤增長作用最強的行業板塊,其中有色冶煉和壓延加工利潤同比增長4.71倍。
王健表示,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原有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全球化秩序受到影響,不確定性風險對具有金融屬性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市場沖擊加大,提升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性和競爭力,是我國有色金屬實體經濟和金融業需共同應對的挑戰和機遇。
2020年8月21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與上期所續簽了戰略合作協議,就是要繼續拓展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共同提升我國有色金屬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期貨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共建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的命運共同體,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貢獻。
在他看來,經過多年的產融結合和市場培育,上期所已搭建起了期貨、期權、倉單交易協同發展的多層次衍生品市場體系,擁有銅、鋁、鉛、鋅、鎳、錫等主要有色金屬的期貨產品,形成了期貨市場促進實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對提高有色行業風險管控能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我國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期所監事長宋麗萍表示,作為國家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上期所要聚焦服務實體經濟、提升監管效能,堅持存量改革和增量創新并行,利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區位優勢,為建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注入期貨力量。
宋麗萍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期所有色金屬期貨市場規模穩步提升,市場流動性較為充沛,套期保值功能有效發揮,期貨價格已經成為國內外現貨貿易定價的重要參照,進一步推動了有色金屬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她表示,今年以來,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全球量化寬松和疫情導致的供需錯位加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企業經營面臨沖擊。為此,上期所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出發,加強市場監管、規范交易行為、堅持底線思維,努力保障實體企業套期保值交易有序開展。
看向未來,她認為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必須找準定位、主動站位,發揮好期貨市場的服務功能。下一步,上期所將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堅持大局意識,合力促進期貨市場穩定運行、提質增效,努力構建與實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匹配、與風險管理需求相適應、國際競爭力強的多層次有色金屬衍生品市場體系。
具體來看,一是優化規則體系,從完善規則制度和倉庫布局、創新交易指令等方面著手,多維度全方位夯實基礎設施和制度體系建設,切實維護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二是持續序列產品供給,有序推進氧化鋁、鎢、鎂、鋁合金、鈷、稀土品種的研發上市工作,以場內衍生品市場為核心,推動構建期現一體化綜合性衍生品市場體系;三是堅持國際化方向,研究有色金屬期貨品種的國際化新模式,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
“雙碳”目標下 有色行業面臨新變局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輕金屬部主任楊云博表示,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對碳排放、碳消減作出了承諾。其中,中國提出了“雙碳”目標,即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與此同時,國內碳交易市場也在進行試點,其中電解鋁被納入了碳交易市場。究其原因,在于鋁工業碳排放占有色金屬行業總量的83.3%,而在整個生產環節中,電解鋁環節排放量占鋁工業的76.6%。
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看向全球鋁工業的碳排放現狀,2018年全球鋁行業碳排放總量為11.27億噸,占全球總排放的2%。其中,歐洲噸鋁排放量為全球最低,而亞洲噸鋁排放為全球最高。而在2019年統計的全球電解鋁生產能源結構中,煤電占比達60%,水電占比為24.8%。楊云博介紹,2019年中國噸鋁碳排放量為12.8噸,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0.4噸。在2020年中國電解鋁用電能源結構中,火電整體占比為80.5%,清潔能源占比為19%。與國外相比,中國電解鋁生產電耗低,但是化石能源占比高。中國鋁消費強度已經達到峰值,人均鋁消費還有一定增長空間,預計2025年前達到峰值,再生鋁對電解鋁替代加速,鋁行業在有色金屬行業中碳排放量占比將會下降,且將成為推動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
他表示,面對碳達峰政策要求,鋁行業要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控電解鋁產能天花板不放松,全面提升再生鋁行業發展水平,優化產業布局,改善能源結構。在考慮清潔能源富集地區生態承載力的前提下,鼓勵電解鋁產能向上述地區轉移,同時由自備電向網電轉化,減少煤炭消耗,從源頭消減碳排放。與此同時,還要推動技術創新,減少能源消耗環節的間接排放,以及鋁電解環節的直接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新能源技術發展,電動汽車領域將對有色金屬消費帶來提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導入期進入快速成長期。截至2021年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累計達到628.7萬輛。在疫情管控常態化發展環境下,他預計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帶動下實現迅速增長,全年裝車需求或超97GWh。
聚焦汽車行業未來發展,他認為汽車市場將呈現緩慢增長態勢,未來五年汽車市場也將會保持穩定,2025年有望達到3000萬輛。根據《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汽車市場總量的20%。
安泰科首席專家徐愛東表示,新能源汽車發展對上游金屬,尤其是鎳鈷鋰的消費驅動可觀。根據安泰科的測算,若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2300萬輛,將會產生用鎳98.8萬噸金屬量,鈷17萬噸金屬量,鋰17萬噸金屬量。從2020—2030年,鎳鈷鋰消費復合年均增長分別為29%、23%和26%。
在鋰市場方面,真鋰研究總裁墨柯認為,多年來鋰市場持續保持供大于求的狀態,并且供應建設一直跑在需求前面。盡管鋰屬于比較稀缺的資源,但是對于鋰電池需求來講是足夠的。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在會議總結環節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給全球有色金屬工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為期貨市場更好地服務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銅、鎳、鋁是新能源汽車不可或缺的關鍵金屬。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相關合約規則、提升企業參與便利度,做好市場培育工作;另一方面持續聚焦低碳經濟,特別是新能源車行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上下游制造業的保值需求,平穩、有序地推出更多相關金屬期貨品種,服務國家戰略。”該負責人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